微博上搞点幽默
来上海书展前几天,莫言的腿抽筋,因为没有立刻休息,腿肿了起来。莫言将这件小事发上微博,获得了近千条评论。不过微博给莫言带来的,不止网友的关心。在书展的一次论坛上,莫言说:“除了那些能够‘一石激起千重浪’的微博,大部分微博是自娱自乐,很难留下来……”
莫言这句话倒是真的一石激起千重浪,特别是经过误传,被一些网友质疑。莫言只得出来解释,当天谈话的语境是“经典文学”,而微博的社会学意义以及诸多意义,随着时间发展会日益彰显。之后与日本作家阿刀田高对话时,莫言还特别提到此事,并表示作家的谈话很难严谨,希望大家及时帮他补漏,以免产生不好的影响误导大家,显然此事对他颇有些困扰。
莫言的微博有500多万粉丝,但内容多是生活小事,比如他写的一首诗“我站在厨房里磨豆浆……”。微博上的莫言,跟小说里的他相比,少了沉重多了轻松。采访中提到这种差异,莫言回答说:“微博本来就是个人化、风格化的,如果老是一种风格没意思。搞点幽默,这是农民的看家本领。”
书架上只剩经典
莫言有时会在微博上谈到读书,比如他重读《儒林外史》。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我这两年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一些学校,现在把书架清理得就剩100多本书,都是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因为每次拿起一本书来,还没有读一半就被别的事情打断了,等你下一次拿起另外一本书来,又把前面的书忘掉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媒体上很少露面
去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其他获奖者接受采访的时候,莫言正悄悄地待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记者们几乎找不到他。他说自己不是低调,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学奖,只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难的,但也是可控的,写完了之后读者买不买,能不能得奖,就不是作家能决定的了。”得了奖莫言也开心,“起码是一种认可,代表60多个评委的承认,一个写作者还是希望被人肯定的。”莫言坦白说,小说出来,如果被人批评,他肯定也不高兴:“理智上我觉得很正常,无论多么优秀的作品,不可能每个人都说好,不可能没有短处,而且哪怕是刻薄的批评对作家今后的写作也是有好处的。不过从情感上来说,我肯定还是有些不高兴的。”
村子里体验生活
高密老家的生活是莫言小说的重要来源,对于现在的农村,莫言亦有了解:“农村在物质上的变化能触摸到。房子比过去漂亮,吃的穿的比过去有很大改变,农民劳动方式也有很大变化。”但莫言觉得,难把握的是人心的变化,“去年我在家里待了半年多,觉得最难的是对当下农村年轻人的想法的把握。”莫言想写一部关于现在农村的小说,但还没想好如何写。
正在写的是一部关于城市的话剧,题材是官场,“已经写出了大纲。这是我很多年前就想写的题材。”莫言曾经在《检察日报》工作10年,接触过一些贪污的案件,也见过一些贪官,这10年的生活积累他一直放着,“放得长一点,想得更深入一点。”莫言喜欢写话剧,去年他写的《我们的荆轲》就由北京人艺演出。莫言说,相比小说写作,话剧效果更强烈,有挑战性。
阅读中感受快乐
在与日本作家阿刀田高对话时,莫言提到自己的一个观点:小说之所以不会死亡,是因为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我们可以反复地去阅读一些经典作品,这里面的情节我们都很熟悉,为什么还要去阅读,而且在重读的过程当中依然能够感觉到一种快乐,就是因为他的语言具有魅力。”莫言说,小说家和文学家的区别在于,文学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体,对母语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小说家没有创造出独特的文体,他可能讲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但没有对国家的语言作出贡献。所以文学家的标准是很高的,“中国有很多的小说家,世界上也有很多的小说家,但是能够配得上文学家的桂冠的,寥寥无几。”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