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惊叹“中国奇迹”的时候,中国深知书写历史的艰辛与不易。
当历史走到新的节点,中国更深知阔步向前应当秉持的道路与信念。
科学发展——十年成就辉煌的动因,也是未来必须坚持的方向。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科学发展成为新时期中国的响亮声音,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连日来,十八大报告中的这些论述,引起上海代表的共鸣。
代表们表示,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为今天注入动力,为未来赢得希望。
发展仍是硬道理
“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取得的成绩也是前所未有。”薛明扬代表感慨,最近十年的中国,几乎是在书写奇迹。
几天来,在学习讨论十八大报告过程中,许多代表都会谈到这样的辉煌历程:十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应对了一系列困难挑战,办成了奥运、世博等一系列大事……(下转A3版) (上接第1版)
与之相应的,是发展观的深化。卞百平代表说,从“发展绝不只是经济增长”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十年来,科学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而正是坚持科学发展,为民生改善、国力提升,乃至其他的一切提供了保证。”
难忘的历程,可为佐证。周波代表说,上海的服务业领先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产业环境进一步完善,这些都使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崔明华代表说,上海的社会事业不断前进,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动力。
如今,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进入冲刺,眼前的困难与挑战未见减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又提出诸多新课题;我们工作中仍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通向真理的道路永无止境。”在许德明代表看来,这是中国的现实境遇,而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发展仍是硬道理,代表们表示,这一战略思想不能动摇。而对发展的认识,则需要一以贯之地深化。金建忠代表说,今天的发展,再不能是“拼资源的发展、竭泽而渔的发展、搬砖头的空头GDP发展”,我们的发展不能“使蛮力”。
“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社会转型发展,全方位转型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金建忠和诸多代表看来,“这才是我们要的发展”。
改革开放促发展
当道路进入新阶段,发展被赋予新内涵,坚持改革开放,就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之举。
“改革”,是十八大报告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全文中出现86次。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无论对上海还是中国,改革都是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多位代表提到,今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部分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抓住这个难得的先行先试的机会,在不到一年时间内有效促进了产业专业化分工和转型发展。而面临着商务成本、资源环境等诸多约束条件的上海,更需要通过改革赢得发展的新天地。
“上海必须减少对重化工业、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业、投资拉动的依赖,不断增强新兴产业、‘两头在沪’产业、区县经济、消费和内需的支撑,还要努力减少过于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的情况”,周波代表说。许立荣代表、刘绍勇代表也都提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引领产业转型,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环节。
作为市场主体,企业自身亦面临改革考验。王坚代表说,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企业尤其是国企的用人机制、管理体系等,都面临着不能回避的改革需求。
“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在改革中调整提升,在开放中创新发展”,王坚说。他和多位代表均提到,开放是上海发展的优势所在,也将是推动改革的动力之源。
十八大报告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素有开放传统的上海,则被寄予更高期望。潘志纯代表认为,上海的开放不仅在于经济本身,还要以愈加开放的胸怀引进良才,鼓励创新,并吸收各方面的先进理念与经验,从而为“四个中心”建设注入持续活力。
创新驱动谋转型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八大报告中专列一节。代表们表示,对确立“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的上海而言,这无疑是推动创新转型的再提振。
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王曦代表提到,过去十年,我国已由科技方面的全面“跟随者”、“追赶者”向部分领域的“同行者”前进,并在某些领域加速接近“领跑者”。陈克宏代表则指出,在外部发展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诸多鼓励创新的科技计划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上扬,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站在转型关键时刻,面临诸多制约因素的上海,需要通过创新来摆脱经济发展的“四个依赖”,也需要通过创新来“倒逼”产业转型。徐征代表举例说,当过去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建筑业无法再享受人口红利时,就必须走上技术创新之路。
“上海建工已经有了四五个工程领域的机器人系列,不但能减少建筑业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而且能大幅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精度。我们有一个国家级技术中心,还在筹建工程技术总院……”徐征说,面向高端的技术创新正在让企业尝到甜头,而这正应当成为企业的自觉。
汽车工业的发展,也让陈虹代表感叹“不平凡”。到2011年,中国汽车产量全球居首;本土自主研发的纯电驱动新能源汽车,亦在几天前量产上市。但他同时指出,这条升级之路依旧任重道远:“刚起步的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上已经出现了技术壁垒。我们只有聚焦自主品牌,掌握自主创新技术,才能获取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在代表们看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是上海乃至全国实现创新驱动的关键所在。王曦强调,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足5%,与发达国家的20%—30%相去甚远,个中的体制机制瓶颈,需要加紧突破。
张杰代表呼吁,改变对大学的认识,可以有效提高创新力。“大学应该在新一轮的科学发展中有所作为,形成卓越的人才成长体系、创新发展体系和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张杰说,“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大学是创新的不竭源泉。”
何敏娟代表的目光,则聚焦于高校的课程改革。切口虽小,却事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塑造。她说,自己和诸多代表都期望用这些细节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提升,也正如报告中说的,“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