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从内心选择
作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努里耶夫时代的代表人物,希薇·纪莲19岁便成为首席,二十几年前达到的技术、艺术水准让今天许多后生都难以望其项背。然而在舞蹈生涯达到顶峰时,她却决绝地离开了巴黎歌剧院,离开了古典芭蕾。对此,希薇·纪莲说:“我只是在遵循内心的决定和选择,希望尝试更多的东西,不断满足我的好奇心。舞蹈演员的生涯非常短暂,我不想花所有的时间去完全服从,盲目地做别人让我做的事情。”
对于从古典芭蕾向现代舞的转变,希薇·纪莲表示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我很年轻就成为芭蕾舞演员,平时演出也多是古典芭蕾,比较少关注其他风格的舞蹈。但我一直都很喜欢不同风格的作品和不同形式的表演方式,所以我觉得现在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见一些别的编导,尝试一下新的东西。”同时,她认为古典和现代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只会说好的舞蹈和坏的舞蹈,不管它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
追求延时状态
虽然强调“自由”,但希薇·纪莲认为,自己也有不可摈弃的东西,“第一是才华,第二是坦诚。有了才华,演出才能够触动观众、感动观众。”她还透露,作为舞者,自己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非常美妙的状态:“有时候,当我登上舞台,会感觉自己已经不存在于现实当中,时间过得非常慢,或者说是延时。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我能够退后一步,像观众看我们的表演一样,来审视自我的演出及表现。”在她看来,这种状态难以解释,但确实经常在自己身上发生。
希薇·纪莲还透露,生活中自己有点害羞,但在舞台上却非常自如。“几个人一起吃饭、谈话的时候,我会不自在;但站上舞台就不一样了,面对几千人都不紧张,会很自然地用姿势、节奏和身体跟公众交流。”
古典现代均演
此次来京,希薇·纪莲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11月12日、13日上演的《六千英里之外》是一部现代作品,由三位著名现代编导威廉·弗赛斯、马兹·艾克和依利·基里安的作品《排列组合》《再会》和《27分52秒》组成。其中《排列组合》被希薇·纪莲称作“数学家”的“试验田”,“弗赛斯就像数学家,他的试验性很强,就像把舞者当作试验田一样,不停调动你的情绪,尝试任何可能,激发出大脑各种功能。”
另一部将于11月16日、17日上演的《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则是一部“三顾茅庐”而来的再塑经典。努里耶夫当初两次邀请希薇·纪莲演绎此作品都被拒绝。对此,希薇·纪莲解释自已一开始并不喜欢这部作品,“而且之前努里耶夫和芳婷的演出相当经典,我怕演了之后辜负英国人的期待被骂。不过后来我又看了看视频,有了新的感受:它就像精美的首饰一样,无论音乐、编舞还是节奏都非常好。所以第三次我就答应演了,不管他们怎么骂,也都值得。”
驻京见习记者 陶禹舟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