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刻在心底的乡音
2011年4月8日上午,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工典礼在浦东的迪士尼乐园工地举行。开工典礼共有4个节目,我们东绛州鼓乐团表演的《千年青瓷梦》是第一个登台的节目,也是唯一由中方提供的表演节目。当时,我就站在舞台侧面,看着我们的30名穿着白底蓝花青花瓷图案演出服的演员在舞台上摆开了阵势。霎时间,数十面青花瓷大鼓雷鸣般骤然响起,鼓点倾泻,音符翻飞,奔放的中国传统鼓乐拉开了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工典礼的序幕……
鼓点骤歇,热烈的掌声随即响起。精彩震撼的演出,让中外嘉宾精神一振。有外宾伸出大拇指说:“中国人的节目,OK!”
我们的中华绛州鼓,又一次“先声夺人”!绛州鼓,是我的乡音啊!
传说五千多年前,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取奇兽“躞”的皮张于两树间作为鼓皮,以其骨为槌,击鼓声风传百里,军心大振,遂擒蚩尤。据说这就是人类的第一面鼓——绛州鼓的雏形。史载: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11月,李世民率兵从龙门渡黄河,屯兵柏壁秦王堡,讨伐刘武周(新绛县至今遗存着李世民屯兵柏壁时用的擂鼓台)。人们为庆祝秦王在战役中取得的胜利,创作了气壮山河的乐曲《秦王破阵乐》。《旧唐书·音乐志》载:“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
几千年来,激越、磅礴的绛州鼓在山西新绛县这片土地上“声声不息”,多少重大事件皆用震耳欲聋的鼓乐来表达。我小时候,每年的社火,家乡都有几里长的锣鼓队表演。绛州鼓震撼心灵的鼓点声,是刻在我们绛州人心底的声音!
②吃光面的鼓乐团
1999年,我大学毕业后来上海寻求发展。缘于自小对艺术的热爱和感悟,我写了一篇《中国芭蕾舞发展之我见》的文章挂在网上,结果引起极大争议,我还被请进电视台做过节目。那段时间,我还写了一部剧本——《大型原创中国芭蕾——茉莉花》,全本刊发在《解放日报》上。因此,我有幸进入上海城市舞蹈公司,从事演艺宣传工作。
2004年的时候,我听说上海有一个“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的演出团队。这个乐团尽管已在上海7年,却还是一支还没有注册的“跑场团”,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接活儿”,吃着山西绛州鼓乐的传统手艺老本,一周勉强有一场演出,工资常常发不出。家乡人惦家乡人,我想去看看他们。
那天,我转了几部公交车前往嘉定南翔。好不容易,才在一个偏僻的破旧厂房找到这个“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走进宿舍,一间不大的房间里,排列着“大通铺”。“大通铺”由一些高低不一的床拼在一起组成,而据说还是10个人挤睡7张床!简陋的灶房里,撑着一口从山西运来的大熟铁锅。吃饭的哨声吹响,阿姨将大铁锅里煮的一锅面条捞到过去上海人用的“汏浴盆”里,烧一点油撒些葱花,再倒些盐加些醋,用长棍子搅一搅。几十个演员每个人手里端着一个碗,接过阿姨舀起的一勺面条,就算一餐了。当然也吃别的,那就是把白菜、萝卜、粉条在大锅里炒一个素杂烩,也是每人一勺子,再发一个大方馒头。“条件好”的演员,就自己配点“老干妈”酱菜下饭。吃饭时也没有饭桌板凳,大伙就分散着蹲在空地上,嘶溜溜地吃面条。
此后,我常往那儿跑。我也蹲着吃过碗面,吃过素杂烩,心里酸酸的。咱家乡的民间艺术咋就这么落魄呢?但我心里有一个念头渐渐越来越坚定——绛州鼓乐应该要在上海这片大市场里扎下根,做出气派,走出模样来!
要在市场立足,首先要名正言顺。我与鼓乐团的演员们一起筹划一个“崭新的开始”。
2006年,更名后的“上海东绛州鼓乐团”在闵行区正式注册,成为正式的民营演出团体。我也义无反顾地从上海城市舞蹈公司辞职,“接手”了这个鼓乐团。家乡的兄弟姐妹们信任我,我有信心将咱绛州优秀的的民间鼓乐敲响上海滩。
这年6月,作为新团长的我,完成了第一个大型原生态鼓剧《霸王别姬》的剧本,并完成版权登记。剧,是世界公认的最高的舞台艺术形式,将鼓乐与剧结合,是我思索多时的构想。我很清楚,只有改变绛州鼓乐千百年来单一的演出形式,才能让我们民族的优秀鼓艺走上现代社会的舞台。由于开创之初经费拮据,这个大型原生态鼓剧一直没能全本登上舞台一展风采,令我至今遗憾。这段时间,我还把乐团过去那些传统的只有几分钟长的鼓乐段子,整理串连成一些新的鼓乐段子。继承和创新,这是咱东绛州鼓乐团的历史使命。
③就把枕头当鼓打
我们的演出很快有了起色,演出单子多了,每天也有肉吃了。我们需要增添新生力量。我决定去家乡招聘小鼓手。
咱山西省新绛县比较贫困,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县城,人们的思想相当封闭保守。刚开始,很多孩子一听说要去上海,立刻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个也不肯“跟我走”。还是父母帮了我的忙。
我的父母勤劳本分,在当地有极好的人缘。在他们的担保下,才有一批十几岁的孩子跟着我,来到他们完全陌生的世界——大上海。
我们没有专门的排练场所,小演员练习打鼓只能在宿舍里进行。可一打鼓,居民小区里还不“沸腾”起来。为此,团员们真是用足了心思:他们把两个方形的木凳叠放起来,高度正好和鼓的高度一样,然后把自己的枕头放在上面当鼓打。这“鼓”只有“噗噗噗”的声音,虽然打起来“不得劲”,但不会打扰居民,技艺也在这样千万次的敲打
中练就。孩子们拿着鼓槌,在枕头上敲打,一天要练五六个小时。敲鼓的站姿、手势、身法、韵律等,每一个细节,老队员师傅都要手把手反复教。刚开始几天练下来,孩子们的手腕都肿得像馒头,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尽管这样辛苦,孩子们却从不叫苦,他们在排练中,渐渐感受到绛州鼓的魅力。
“咱们绛州出来的,要给绛州人长脸!”“鼓敲得好,才能站住脚!”“要想台上有掌声,就要台下苦练习!”……孩子们把这些话语贴在床头,每天醒来时、练鼓前、睡觉前都要看上几眼。他们说:鼓敲得好,才不辱没了咱绛州鼓,才是对殷殷期盼的父老乡亲们最好的报答。如今,这些孩子们都“出师”了,他们已是团里的生力军。
我一直觉得,咱绛州人血液里都流淌着绛州鼓的韵律,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元素,是咱绛州人独特的基因。后来,咱绛州鼓出名了,我们的“教头”曾为许多爱好者做过培训,其中不乏商场成功人士和知识精英,但我听他们的鼓点,尽管相当熟练,却总出不来咱绛州鼓的那种味儿。
④世界风闻绛州鼓
这些年来,我陆续创编了4个大型鼓剧,整理、改编了近二十个小型鼓乐段子。这些节目,让我们在大上海的演出市场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2009年,我们团受邀赴宝岛台湾演出大型文化史诗《上下五千鼓韵风》。
《上下五千鼓韵风》从荒蛮的远古时代开场——“咚、咚——咚咚……”苍茫的天地间,一个光着膀子的大汉举槌敲击着一面大立鼓,我们祖先厚重、混沌的鼓点从五千年的历史远方传来,震撼着现代子孙们的心灵!
然后是威武的秦俑鼓乐……激越昂扬的秦王破阵……唢呐悲怆地奏响,上演清朝晋商的故事,当庆丰收、普天乐的欢乐鼓乐齐奏,极具现代感的炫目的水鼓敲得水花四溅时,热情的台湾观众纷纷跑到台前,用手接那些快乐的水花……
在台湾,我们共演出100场,每天3场。场场观众满席,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不断。
在海纳百川的文化交流平台上,我们团不断被伯乐相中,被推到更大的海内外舞台上。
在马来西亚演出时,台下的观众竟情不自禁冲到台上,抢过我们演员的鼓槌,手舞足蹈地边敲边舞。
2008年,我们受邀参加爱丁堡艺术节。起先,我们还犯疑:人们会在几百台演出中注意到我们吗?可是当第一次演出(45分钟)完毕,所有的观众都长时间地起劲鼓掌,我们的人气在艺术节迅速上升。
在2009年,我们登上拉斯维加斯的舞台。2010年是韩国首尔,2011年刚刚去印尼、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巡演。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世博园里,鼓乐团更是一次次被请进法国馆、智利馆、日本馆、英国馆、南美洲馆、世界贸易馆、世界气象馆、企业联合馆等献演,加上在C08广场就连续献演一个月,总演出场次达到了200场。
2012年第23届上海旅游节开幕大巡游中,有一支唯一的民营演出团体,那就是我们。我们的鼓乐队一片浩浩荡荡的大红,冲击着几十万观众的视觉。60个演员身着传统京剧大靠服装,背上都插着四面旗帜,场面蔚为壮观。厚重的衣服使演员们行动不便,一个个还要推着各自的一面鼓行走2公里之远,当到茂名路的终点时,演员们厚厚的戏服都被汗水浸透了。
如今的我们,是身负传承中华鼓乐艺术重任的鼓乐艺人。现在,团里的青年演员常常观摩舞蹈、戏剧、演唱会等不同类型的演出。
以前在舞蹈公司工作时,我经常有机会出国“开眼”。那次在美国,我看到有人把大油桶的上盖和底儿改装,里面放进灯,表面倒上水,伴着爵士乐有节奏地打击,效果相当新颖。受此启发,我萌发了改良咱传统大鼓的想法——发明了更具视觉效果的水鼓。
当然不能再用油桶。但要在鼓面上盛水,又碰到一个难题,万一水渗漏到鼓里去,整个鼓就毁了。为此,我专门去化学研究所请教专家,多次取经后,终于“讨”到了一个秘方:把这种秘方材料涂抹在鼓面上,并用透明的水管围绕一圈,不但水不会渗透到鼓里去,而且保证了水量和演出效果。
有了水鼓后,之后的“新鼓”创新就一发不可收。2008年,咱的荧光鼓又问世,配合着背景音乐,演奏员们拿着荧光棒槌击打鼓面,舞台效果多么炫丽!2009年,通体透明的激光水晶水鼓又诞生了;2010年,首创的七彩钻石鼓再度惊艳……“噢,原来打鼓能这么好看!”那些邀请我们演出的单位由衷地赞叹。
⑤但凭鼓点长精神
民营演出团体靠市场养活,生存是大不易的!
虽然我们去年演出破了千场,但由于制作道具的成本高,我们还要靠更多的“跑量”来维持生计。
我们全团60多人,常常分成许多小分队分头“赶场子”。在演艺旺季,我们全团多个小分队最多一天要演30多场!演出地点许多还在外地。
我是“老板”,负责接单。我的手机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有时半夜12时来单子,是次日去外地的演出!我常到凌晨三四点才安排定次日的演出日程表。我的手机享受移动的优惠套餐,每年话费还高达2万多元!因是大户,中移动还送了我一个不错的手机。每天,我接不到单子心发慌,频听铃声心里烦,我接手机都快接出病了!
那一次,我带一个小分队从无锡演毕回上海,而另一个小分队在上海演完头场要去
安徽宣城演出,而这两个队的道具和人员要重新组合。我们商定在高速付费口接头。两车相会后,我们将大鼓抬过隔离栅栏,人员也部分对换,然后再各自奔向前程。这样的“对接”我们常常上演,已经成为高速付费口独特的风景了。真累啊……
令我感动的是,我们的演员是那么拼命!有时演员感冒发烧,为了不耽搁演出,他们右手背插着输液的针管,左手拿着输液的瓶子,勇敢地从床上爬起来坐上演出车赶赴现场。到了现场,自己拔下针头,换上演出服,上台演出结束后,自己再拎着输液瓶赶到最近的诊所,让大夫把针头再插上继续输液。
就是这样的拼命三郎精神,维持着我们的团队!由于上海的房租高,目前我们的团
员仍只能租住在上海三林的一处陈旧民居里,演员住的是上下铺,60多人共用一个洗手间,没有洗澡的地方;1000多面鼓没有像样的仓库存放,5000余套服装没有服装间;没有排练厅,排练全是在马路边完成……但演员们都懂得,如果我们的节目水准不够高,市场是不会买账的。所以,他们理解团里花大钱购置道具,却让他们居于陋室的苦衷。
但这成了我的一块心病,一想起这些,我总是会感动得流泪。也许,正是绛州鼓乐的魂,才让这门艺术坚持了五千年,至今仍这样坚持!
千百年来,绛州人们默默恪守着自己对鼓艺艺术的独特理解。在绛州鼓乐的阵阵鼓声里,饱含着咱们的民族魂魄,绛州鼓乐是最能打动世界的中国好声音之一!
请君听我绛州曲,但凭鼓点长精神!请为我们的绛州鼓乐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