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automobile)的工业化生产始于19世纪末的欧洲和美国,仅几年后,1901年就有一位叫李恩斯(LeinZ)的匈牙利人经香港把两辆汽车运抵上海。根据上海租界的章程,任何在马路上行驶的车辆必须登记注册,领取照会后才能上路。当李恩斯去登记时,工部局的外国人吃惊不小,因为他们没有看见过汽车,也不知将这“异物”登记在哪一种车辆中。经过几天商量,决定将汽车暂时归入“马车类”登记。世界的汽车工业发展很快,仅几年后汽车就大量进入上海,这种可以快速行驶的交通工具影响了上海城市的进步,逐渐改变了人们出行方式,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上海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壹
几家汽车销售公司
利喴洋行(Levy,Hermanos)是法国的珠宝首饰钟表行,总部在巴黎,1890年来上海开设分号。1903年又在上海创办“利威汽车行”(Auto Palace),代理欧洲几家汽车制造厂的销售业务。大概在1915年,该汽车行被原“美汽车公司”(Oriental Automobile Co.)的机械工程师,英国人雷登(R.T.Rayton)接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上海销售业绩最好的汽车代理商,早期行址在法租界霞飞路(淮海中路)三六二号,后来迁到法租界迈而西爱路一○○号,也就是今天的茂名南路100号,这是一幢三层仓库式建筑,除部分用于办公室或汽车修理厂外,大部分是“样子间”,陈列该公司代理销售的各式汽车,该公司主要代理“奥斯汀”“雪佛兰”等汽车,还拥有“龙飞”“大陆”“怡昌”“万方”等多家车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伪强占,抗战胜利后恢复,不久,华商扬子建业股份有限公司以130万美元收购其95%的股权,孔令侃成了车行的实际所有人。1949年后关闭,行址即今锦江饭店北楼斜对面的锦江迪生商厦。
1914年,美国人弗里德曼(Leon Friedman)在上海创办中国汽车公司(china Motors),后来根据美国在外企业登记法,在美国注册,英文全名为China Motors,Fed.Inc.,U.S.A.,主要代理“道济”等美国厂商的汽车,在重庆、汉口、长沙等处设分公司。公司还在上海的英租界苏州路四号(圆明园路相近)设“东方汽车公司”,在静安寺路一二五号(今南京西路702号)设“飞星汽车公司”(全名The Eastern&Star Garage Co.ltd.),也是一家著名的汽车销售公司。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汽车公司在沦陷区的产业均被日伪接管,但他们仍利用重庆的分公司将美国的“道济”“斯的匹克”等重型载重车运入中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
今南京西路702号的“飞星公司”建筑建于1917年,由西班牙商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赉隆洋行(Lafuete & yrron)的业主赉丰(Lafuete)设计。赉丰是西班牙建筑师,早期生活在菲律宾,19世纪末美国和西班牙为争夺拉丁美洲、亚洲殖民地的“西美战争”(Spanish-American War)后,西班牙被迫将对菲律宾的主权转让给美国,于是赉丰就从菲律宾来到上海。“飞星公司”为三层砖木石混合结构,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建筑。据我所知,这是上海建造时间最早并保存完好的西班牙风格建筑,现在由多家餐饮业租用。
贰
汽车租赁业的发展
汽车初入上海时价格昂贵,如宣统二年(1910年)《上海指南》中讲:“上等者每辆须万余元,次者亦须六七千元。”民国四年(1915年)《上海指南》“每车购价自千金以至万金”,可以讲有能力或需要购车的人寥寥无几。上海有一不成文的规矩,诊所的医生或郎中(中医大夫)出诊必须坐轿。有名望者自备轿子,而一般的郎中则须由病家雇轿接送,所以车行也将医生和郎中作为汽车销售对象,所以《上海指南》中讲:“向者惟西医用之,近来中外人士备置此车已不少。”
与任何商品一样,空置的汽车一定会缩价,于是一些车行在销售汽车的同时也经营汽车租赁业务。1915年《上海指南》开列了叫“意泰”的车行的汽车租赁价:
头号。坐七人。第一小时租资五元;第二小时四元,以后每刻一元;十二小时三十六元。二号。坐五人。第一小时租资四元,第二小时三元;以后每刻七角五分。十二小时二十四元。
当时一位全劳力男工的月收入大概在3-5元之间,汽车的租赁价格是十分昂贵的。
龙飞洋行由英国人帕兰特(B.Pallant)创办于1867年之前,英文名Shanghai Horse Bazaar,是一家马车行,当汽车进入上海后,它的英文行名就改为Shanghai Horse Bazaar & Motor Co.,ltd,成为兼营马车和汽车租赁的车行。这个老资格的车行在上海有多家停车场、营业点、修理制造工场,遂被利喴汽车行看中,大概到1930年前被“利喴”吞并而成了其子公司之一。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讲:“1904-1908年美国的汽车制造公司已有241家,其中现存者有福特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正式成立于1903年,约1910年在上海设立代办处,委托“怡昌”“美福”(K.T.C.Garage)等多家商行代理汽车销售业务。1928年正式在上海成立Ford Motor Co.,Exports,Inc.,统领福特汽车公司在华的销售业务,并在浦东白莲泾的“大来码头”(Robert Dollar Wharf)建造汽车装配车间,部分整车在这里装配后进入市场。
为了扩大“福特”汽车的影响,福特公司还于1920年前注册成立“云飞汽车公司”(Ford Hire Service Fed.Inc.U.S.A.),“云飞”出典于汉高祖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义为奋发有为,而成语“云飞电掩”喻快速前进,该公司还以“云飞汽车,腾云驾雾”为口号,当然,更有福特汽车公司为强大后盾,“云飞”拥有200余辆崭新的“福特”汽车,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云飞”始终是上海出租汽车行业的主流和巨擘,一直到40年代,由于“云飞”的退出,华商的“祥生”才有机会取而代之。
叁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以前上海流行一种叫作“兜喜神方”的风俗,即正月初一的清晨,妇女们结伴迎着当年历本指定的“喜神方”行走,风俗认为可以消灾避难。最初“兜喜神方”靠步行,后来也使用马车,当汽车出现后,多人结伴,坐汽车“兜喜神方”成了最出风头的事。如清末《岁时竹枝词》:
百年难遇岁朝暮,择定何方有喜神。
驾驭气车行驶过,风驰电闪蔽风尘。
上海方言把坐车到外面观光讲作“兜风”,据说就出典于坐汽车“兜喜神方”。沪西的静安寺和龙华寺是千年古刹,名胜古迹,除了每年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宗教活动外,每年的三月半龙华有盛大的庙会,同时又是观赏桃花的好时节。“龙华十八湾,湾湾见龙华”,古代几乎没有公路,小脚女人难以穿越田间小道到龙华进香,于是上海县城旁的黄浦江停靠许多木船,送香客到龙华赶庙会,赏桃花。而到20世纪末筑通上海到龙华的康衢路(相当于今中山南路),城里的人就可以乘坐马车或汽车到龙华。
车似流水马似龙,轮舶帆船白浪中。
香汛齐赶三月半,龙华塔顶结烟浓。
上海有租界,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的“十里洋场”,但是在许多方面仍保持传统。如遇出殡,人们照样抬着“灵车”(载运灵柩的车子)招遥过市,上海人称之“大出丧”;如遇婚嫁,男方必须用花轿亲迎新娘。进入汽车时代,将车身稍作改装或装饰,汽车就替代了灵车,“花轿”既保持传统,又赶上时尚,一举两得,据说,上海人把小汽车叫作“轿车”“小轿车”,就是由此而来。
肆
《交通规则》多次修订
在没有机动车的年代,车辆的自重和载重较轻,速度较慢,两车或几车相撞也不至于发生重大事故;进入马车时代,马匹的价格不菲,主人不会轻易让马快跑;而进入汽车时代,汽车的体积大、载重多、速度快,人们为出风头开快车的事不断增加,汽车撞人的交通事故层出不穷。1909年出版《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栏绘有 “汽车呜呜飞行之快捷”一画,作者还配了一首打油诗,蛮好白相,抄录如下:
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千。
汽车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
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
若逢转弯势稍缓,旋复如飞夺路先。
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
误伤人命会有时,对簿公堂须罚款。
词中提到的“泥城”即“泥城浜”,1916年填平筑成西藏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是英租界的西界线,泥城浜以东是人口稠密的市中心区,过了泥城桥就是路况较好,人迹稀少的静安寺路和爱文义路(北京西路),成了飙车、兜风的好地方。
进入机动车时代后,城市交通中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行人因碰撞而发生事故日益增加,事故也日益严重,必须制订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城市交通畅通。
早在1896年公共租界就颁布《巡捕职务章程》,其中第三十项为《马路章程》,共十七条,主要针对当时的小车、人力车和马车,规定:“驾车者须在马路左边前行,如欲越过他车,须从他车之右边向前。”(中国交通规则,车辆右行是从1946年1月1日正式实行的),还规定“向左转弯应靠近路边,向右转弯则须从宽而转,即俗所谓‘大转弯’。”直到今天,上海人把车辆转弯讲作“大转弯”“小转弯”。
1921年,公共租界公布单独的《交通规则》,以后又经多次修订,1931年公布为正式法规,该《交通规则》共62条款,对行人、驾车人的行为,以及对道路、车辆、行驶、停泊作出规定,还对“交通”“车辆”“驾驶员”“机动车”“行人”等专用名词下了严格的定义,并将道路分为:大路——为车辆与行人共用;车行道——大路的一部分,供车辆驾驶;人行道——大路的另一部分,供行人使用。当然,也对所有的交通参与者违反《交通规则》的处罚也作了较详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