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有机垃圾处置场位于吴泾镇,占地面积约16亩。在处理车间里,18台像大冰柜一样的生化处理机一字排开,工人们忙着把湿垃圾填进生化处理机,把半成品用小推车送到发酵池。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厨余果皮就会变成有机肥料,部分还能加工成燃料棒。处置场场长赵云说,生化处理机里放了菌种,菌类把垃圾“吃”下去,“拉”出来的就是有机肥料了。记者了解到,过去湿垃圾大多采用焚烧处理,不但会产生大量废气和异味,而且为了提高湿垃圾的燃烧效率必须添加大量活性炭助燃,导致处置成本很高。生化处理则基本无污染,还能使垃圾产生新价值,一举两得。
现在的处置过程,要靠人工把湿垃圾填进处理机,再靠人工把半成品运出来。赵云说,下周新设备将陆续到位,安装运行后,将实现全程自动化。垃圾转运车将湿垃圾运进处置场,通过传输带运到生化处理机。工人只需要守在传输带边,把不是湿垃圾的杂物挑拣出来就可以了。新设备的处理能力将达到每天150吨。
这个有机垃圾处置场去年10月开始试运行,接收闵行区53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湿垃圾。刚开始时,投入了2台生化处理机,每天处置量只有4吨。渐渐地,运来的湿垃圾多了,生化处理机也相应增多,现在已经增加到18台,每天满负荷运转,一天的处置量就达到50吨。
垃圾减量做得好不好,分类分得清不清,在处置场马上见分晓。赵云说,一开始,湿垃圾“不良率”在10%左右,现在降到了4%。而莘庄工业区6个试点小区送来的湿垃圾简直可以称得上“免检产品”,几乎全部是湿垃圾。
“我们分好了,到时候你们会不会一股脑儿送到填埋场去?”去年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时,有老百姓不客气地发问。“一定要把末端处置做好,宁可起步慢一点,也要把工作做实,不辜负百姓。”闵行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宋爱民说。
闵行区垃圾产生量日均2000吨以上,占全市总量的10%左右,而闵行区又是人口导入区,生活垃圾产生量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垃圾减量工作任务很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闵行已基本形成了从居民源头分类投放到物业二次分拣,再到环卫及物资回收公司分类收运、中转站存放转运,再到各末端处置点的分类收运、处置的流程。餐厨垃圾、装潢垃圾、绿化垃圾、大件垃圾各走各的路。
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