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表现突出,她曾连续6年被评为市劳教局个别教育能手,去年被评为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
诚心相待
谈起当年选择警校的原因,潘爱华说“纯属激情”。家中并没有从事相关职业的人,但她觉得女孩子穿上一身警服英姿飒爽,高中毕业就在志愿中填写了警校,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刚毕业时,我自己还是个小姑娘,要和这些社会经历复杂的对象打交道,一开始心里很没底。但我想,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诚心相待,就能打开她们的心结。”她清楚记得,当时有名劳教人员李某进来时只有17岁。父亲在她10岁时就去世了,母亲患有精神疾病,靠捡垃圾为生。由于缺乏家庭温暖和教育,李某性格十分自卑,到了该上初一的时候就辍学在家。没有经济来源的她,小小年纪就以卖淫为生。
进劳教所后,她少言寡语,经常半夜里醒来坐在床上发呆,对改造一点也不上心。于是,潘爱华把她列为重点帮助对象。“刚开始我和她谈话时,她几乎没什么反应,也不抬头看我,对于自己和家人的情况更是闭口不谈。”
但潘爱华并不气馁,经常找她聊天,“我的年龄比你大不了几岁,就当你的姐姐吧。”主动站在她的角度去为她分析以前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终于,李某开口说话了,有时还会主动要求谈话。潘爱华还叮嘱李某同房间的其他人多关心帮助她。
最终,李某从自我封闭中走了出来,变得开朗了,对其他人由原来的拒而远之变得能主动关心他人了。现在,她有了工作,还和潘爱华保持联系,时常写信或者打电话,“听到你的声音,让我很心安。”
打开心结
工作时间长了,潘爱华逐渐掌握了一把如何深入对象内心世界的“金钥匙”。她一方面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劳教人员服教行为;另一方面帮助改造对象分析所处环境,客观指出其优缺点,制定适合个体情况并切实可行的服教计划。
劳教人员王某家在南汇,因反复吸毒、戒毒、吸毒,折腾完了家里的钱,也伤透了父母的心。知道她因吸毒被劳教后,父母彻底与其断绝了关系,不肯来探望她。情绪低落之下,王某曾企图自杀。
心病还得心药医,在加强对王某关心教育的同时,潘爱华想到,要打开王某的心结,关键要做通她父母的工作。通过打电话、家访等多次沟通,王某的父母被潘爱华感动,来劳教所看望了王某。潘爱华不失时机向她的父母称赞她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以此鼓励王某。终于,王某重新燃起了戒毒的勇气和决心。如今,王某在一家商厦当营业员。
为了这个特殊的“女儿国”,潘爱华的儿子已经念初中了,除了产假那一年,她从没和儿子一起过儿童节。因为她每天清晨5时多就起身赶往青浦,孩子生病多数也是亲戚带着去看病的。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