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神话,这个代表人类最大恐惧的题材,早在电影诞生的初期就开始流行。人们在胶片中不断地把文明推向毁灭,把世界丢给灾难,把自己当成祭品。在千奇百怪的被害妄想中,《2012》反而可能是最有据可循的。太阳耀斑,磁场变化,超级火山。于是一瞬间,山崩地裂,天昏地暗,无处遁形。然而电影毕竟是电影,它所表现的只是艺术家的想象力。当然,不可否认,它也有着警示作用,使我们能够冷静地看待现实世界。
天灾人祸皆人为
所有的天灾都是人祸。
末日电影坦诚地表现出对于人类社会的失望。“三十年代的恐怖片映射1929年经济危机,五十年代的科幻片暗讽冷战,而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的电影多少让我们想起地理战略和气候危机。”(《电影中的末日想象》)人类不是害怕不可抗拒的天灾,而是害怕毁于自己手中。正如1968年版的《人猿星球》里(Planet of the Apes),来自地球的男主角发现自己的飞船到达了一个人猿统治人类的星球,他想尽办法证明自己的文明,带着被人猿俘虏的人类女性逃离人猿的村寨,却在海岸线的那头看到被淹没的自由女神像。“原来我一直都在地球上。”真相残酷得让人不忍细说,于是影片就此结束。每一个年代的末日电影代表作都含沙射影地表现出那个年代的文明冲突。而越来越多的人间悲剧也促使这种含沙射影不断地被延续和更新。
人类将以何种形式被灭亡?对于这个问题,总有天赋异禀的作家和导演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置于末日的死亡假象中,为我们描绘一场人类自寻灭亡的悲剧。或者是科学至上的无节制研究所引起的大范围病毒,或者是病毒所产生的吸血僵尸来袭,或者是天体的碰撞,外星人的入侵,恐怖分子的袭击,核危机的爆发,而最为恐惧的是人类繁衍能力的终结,眼睁睁地看着族群的慢性灭亡。在这个意义上,《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 2006)中的世界危机大概是最难熬的。
这部影片绝对不是末日电影中最富想象力最含死亡气息的作品。导演很坦诚地说,是的,这不是关于未来的悲观电影,它就是现世之作。但这部影片为世界末日设置了一个微妙的时间。这不是天体撞击地球的前几周,亦不是大灾难之后的新世界,希望的苟延喘息也没那么卑微。于是,人类在绝望和希望中又回到了现实的位置。
末日将至又如何
末日这个话题在电影中似乎比爱情更为永恒。因此,怪诞到邪典电影,商业到大制作影片,文艺到名导演作品,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末日这个话题。近两年在国际电影奖项中斩获头角的名导作品中不乏末日电影。
贝拉·塔尔(Bela Tarr)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或许不那么熟悉,他甚至在自己的祖国匈牙利也无法名声大噪。但西欧人却爱他爱到了骨子里。这位把电影拍得光怪陆离的哲学家导演以一部末日电影《都灵之马》(A Torinói ló, 2011)征服了去年的柏林电影评审团。
《都灵之马》从标题开始就表现出深刻的哲思。相传哲学家尼采在都灵的时候看见马匹被鞭打,突然上前抱住马的脖子痛哭。此后不久,他便陷入了疯狂。都灵之马或许可以看做是尼采最后清醒的时刻。而影片以尼采事件作为开头,讲述了一位父亲,他的女儿和一匹马在世界末日六天前的生活。空旷萧条和压抑充斥着影片。你不知道是什么让这个世界面临末日,你甚至一开始不知道末日的如期而至。是的,末日将至,但那又如何?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末日的故事,但是却根本没有来龙去脉,有的只是死亡本身。观众在那些无法喘息的黑白单调中感到了生活必然走向末日的无可奈何。
值得一提的是,《都灵之马》并不是一部沉闷的电影。一旦当你进入这部电影时,它就擒住了你的手脚,托起了你的脖子,让你无处可逃。
偏好后末日时代
人们常常会问,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会怎么过?但很少有人问,如果你从世界末日中幸存了,你打算怎么过?后末日时代其实一直都是戏剧和电影的偏好主题。特别是二战之后涌起的新戏剧作品,常常带我们去一个末日后的世界,看看人们荒诞的生活,在内心想象和承受暴力的袭击。而电影多少受到了戏剧理论和实验的影响。
德国“新电影”巨头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是一位永远“在路上”的导演。对于文德斯而言,即使是世界末日,我们也应该在公路上看着它的到来。《直到世界尽头》是一部充满神秘、虚无和梦境的公路电影。文德斯在其中讲述了一个带有悬疑色彩的科幻故事。
1999年,世纪末。人们预测一颗核子卫星即将落地,世界陷入末日的恐慌。法国女孩克雷尔爱上了神秘人物崔佛。她满世界地追逐他,从欧洲到亚洲,最后来到了澳洲的原始居民区。她终于知道原来崔佛的父亲发明了一台可以让盲人看到影像的机器。一群人都来到了澳洲,开始试验这台机器,却并不知道核子卫星已经被击落,末日已过。但这群人却陷入了梦境,无力自拔。
而更多的一类后末日电影大概是像《狼族时代》(Le Temps du loup, 2003)这样的影片。不难看出,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受“残酷戏剧”的影响很深。在他的成名作《趣味游戏》(Funny Games,1997)中,画面中所缺失的暴力镜头都在观者的内心显现了出来。而《狼族时代》更是堂而皇之地改编自此派戏剧代表人物爱德华·邦德(Edward Bond)的著名剧本《战争戏剧》(War plays)。故事的背景自然是一场大灾难之后的后末日时代,一家人想逃到乡下的房子里去。但房子却被陌生人占领了。争执中丈夫被杀,妻子不得不带着孩子们流离失所,看尽所有人间狼性。
后末日的话题和末日的话题一脉相通。如果说以核危机为背景的末日电影是启发于广岛事件的话,后末日电影就是关于广岛事件之后的人类社会。一场末日的结束或许只是另一场要到来的末日的开始。这种担忧与绝望是它们共享的特点。
无论末日是否会到来,人类终究还是在自己的世界中窥视着自己,仅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