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北京阿婆,一年有三个季节在上海为女儿带孩子。一到冬天,她就带着外孙候鸟般飞北京去了。不对,候鸟冬天南飞才是啊。阿婆回答是:“咱北京享受供暖,在屋穿件薄毛衣就行了。哪像你们上海阴冷阴冷的,开空调也没用!”
我一个同事,从东北来上海已足足半个多世纪,仍然过不惯上海的冬天,在一群爱美的穿着单薄的女士群里,她的老棉裤就显得臃肿扎眼。不穿,还不冷死?上海冷起来感觉连人的脚指头都冻掉了!
那么上海本地人觉得冬天冷与不冷呢?当然,也冷。曾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后期,上海已戴上了“暖冬”的帽子,我去家访,进门,热情的家长赶紧给我冲个热水袋:“老师,焐焐手,焐焐手。”我一直记得,一个马姓学生的80多岁的外婆,见我进门,招着手对我笑:“老师,我没法立起来,你自己坐。”原来,她的双脚正焐在一只草窠子里,上面还盖着小棉被,小棉被下是一只热水袋。哈哈,难怪立不起来呢!这在当时不失为一个最廉价最实惠的取暖方式哦!
现在大到商场,小到弄堂理发店,都有了热烘烘的暖空调。市民进去,那是要把厚外套脱下拎手里的。在公务楼,在各大小办事机构,中央空调的温度始终让公务员、小白领等穿得如春天般单薄又光鲜。上海的冷,此时此刻的人是没有感受的。
上海真正感到冷的人,是在大中小学校里。好在,“暖宝宝”风行,孩子背上贴一张,驱寒送暖,那是妈妈们的心意。上海的冷,也冷在不上班的家里人身上。冬天一阴天,屋里的气温通常不会超过10度。家里的阿姨大妈,见孩子上班去了,开始了“做人家”(节约)。常常是,身上裹着滑雪衫,脚上先厚袜后绒线袜再外套一双棉拖鞋,全副武装抗击寒冷,要待到孩子下班了,才开启空调。“姆妈,侬日里开过空调吗?”
“开过了,开过了,介冷(这么冷)的天,哪能会不开呢?!”这样温暖的谎言,在上海许多家庭上演。
在寒流来临的日子里,家里的空调常常是出工不出力的,遥控器打到27或28℃,但屋里的温度计却告诉你:15℃!没办法,再弄个取暖器助阵吧。即便这样,我们也从没享受过只穿件毛衣满屋里转悠的惬意!
上海既然这么冷,那就索性冷个大雪纷飞,白雪皑皑。让年轻人溜溜冰,孩子们堆堆雪,但,雪花总似乎不太眷恋这座国际大都市。上海下过大雪吗?下过,那是1965年的寒假,鹅毛大雪足足下了三四天,集中学习的会议间隙,我们几个青年教师,堆出的大雪球,滚都滚不动。这已经是明日黄花了,现在的上海再难见雪花飘飘了,只剩下了一波波寒流吹送来的阴冷。
当然,只要有钱,在海南置座小别墅,当小北风乍起,就候鸟南飞,上海的冷,它不会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