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综合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石泉路街道38个楼组互助基金年末“公示”~~~
石泉路街道38个楼组互助基金年末“公示”~~~
石泉路街道38个楼组互助基金年末“公示”~~~
石泉路街道38个楼组互助基金年末“公示”~~~
石泉路街道38个楼组互助基金年末“公示”~~~
石泉路街道38个楼组互助基金年末“公示”~~~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泉路街道38个楼组互助基金年末“公示”
红榜写捐款 白榜列账单
徐轶汝
  这两天,家住普陀区秋月枫舍小区13号楼的陈君凤特别忙——每年12月20日至28日,是13号楼组互助基金的结账期和募捐日,楼组长陈君凤和另两位基金管理小组成员既要向36户居民募捐,又要梳理今年基金的使用账目。28日一过,居民们就能在楼道内、电梯旁看到一红一白两张纸,红的是捐款爱心榜,白的是年度账目。

  在普陀区石泉路街道的22个社区内,有38个楼组成立了爱心互助基金,这一数字正以每年10个以上的速度递增。居民互助形成了温暖和谐的邻里关系,是互助基金的“魅力”所在。

  一份公约

  今年年中,陈君凤所在的楼组里,一位租客不小心摔断了胳膊。陈君凤和几位热心居民知道后,用互助基金买了点营养品,上门探望她。当陈君凤说明来意,这位租客的第一反应竟是:“我是借房子的呀!”“你能借到这里,说明我们有缘呀!”陈君凤的一番话,让对方感动不已。之后,这位租客每次出门旅游,总会给邻居们捎来各色礼物。

  看望病人50元、考取大学祝贺50元、居民家遇突发事件酌情处理……在秋月枫舍13号楼组互助基金公约中,对基金用途有明确界定。“这是2009年我们基金刚成立时的标准,现在物价涨了,涨到70元了。”陈君凤说。

  而在石泉一村1号楼楼组互助基金的公约中,基金的用途扩大到了慰问独居孤老。基金管理组成员,76岁的杨林贵老伯告诉记者,今年管理小组发现小区里有一位“两劳”释放人员,一年多都没找到工作,“妻子病了很久,孩子还在上小学,家里很困难。”在征得三分之二以上居民同意后,楼组派代表拎着两盒牛奶去探望这位居民。  

  一张爱心榜

  所有的互助基金在成立之初都会获得街道下拨的1000元启动基金,接下来就全靠楼内居民的募捐、变卖废品了。至于居民出多少,全凭自愿,你30我50,最多不超过100元。每年年底,秋月枫舍13号楼的电梯旁就会出现一张大红榜,罗列捐款明细。

  石泉一村1号楼组的捐款形式更弹性。每逢节日,居民们自发聚集在杨林贵的家中联欢,有的表演快板,有的放歌一曲,募捐就穿插在联欢活动中。

  几乎所有参与到爱心楼组中的居民都感到,互助基金成立以来,带来的变化不仅是账面上的数字增减。通过一次次的走访、谈心、关怀,邻里关系越发紧密。“我们小时候那种‘关门是小家、开门是大家’的邻里关系,又回来了。”陈君凤说。

  一本账册

  账款分开,公开收支——这种管理制度基本覆盖了所有38个互助基金。互助基金的“管理层”由3人组成,楼组长管钱、有财务工作经验的居民管账、热心居民负责收集信息。陈君凤就是管“钱”的,她根据历年的支出情况,将2500余元存定期,可以多赚点利息;剩余500多元存活期,每次根据实际使用金额提取现金。

  石泉一村1号楼组的账册中,清楚地列出了每笔进出款项的时间、用途(来源)、金额、余额。每笔支出都有对应的凭证,“每次去购买礼品,起码都是两人同行,一个是经手人,一个是证明人,他们都得在凭证上签名,签了名后才能报销。”

  本报记者 徐轶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民生十访]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冬令热线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专版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红榜写捐款 白榜列账单
锦江推出“手机召车”服务
上海举办两岸民间互信论坛
“家门口银行”最晚21时打烊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综合新闻A06红榜写捐款 白榜列账单 2012-12-24 2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