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五湖四海水产精品,迎合“年年有余”吉利口彩,水产大礼包这一销售形式近年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记者从上海水产行业协会获悉,本市水产组合礼包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后。据不完全统计,年销售量从最初的几千包发展到2003年8万包、2004年10万包……2008年20万包,2011年突破30万包,年均递增近20%。去年春节,本市水产大礼包销售量达33.5万包(盒),预计今年仍将保持10%左右增幅,消费需求旺盛。
不只是各大水产市场,网上各种海鲜大礼包提货券预定同样火热,但券面除了价格明晰,礼包内的海鲜品种、规格、产地、保质期等要素,或语焉不详,或丢三拉四,暗藏不少“猫腻”。
“水产大礼包呼唤地方标准。”上海水产行业协会秘书长范守霖分析指出,水产大礼包目前没有相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是行业标准,规范这一市场目前主要靠行业自律。“我们要求经销企业应明确标示大礼包内含每个产品的品名、产地、规格、数量、保质期、金额、生产标准(编号)、电话、地址、购提货方式等内容。”
(相关报道见A4版·冬令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