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抚养
傅林生老伯家住祝桥镇立新村14组。记者看到,他家新建的楼房宽敞高大,屋内干净整洁。但68年前,茅屋破旧,充满了痛苦和悲惨的回忆。
兄弟姐妹7人,他是老六。“爸爸妈妈每天靠打渔、做零工勉强生活,日子十分艰苦。”父母实在无法养活这么多孩子,将最小的女儿送给了他人。
小妹傅林娟,被送走时才1岁,还在吃奶。她改了姓,从此音讯全无。
昨天,记者看到,今年69岁的小妹傅林娟(现名金林娟)已是一头白发。她说,她先是被三八村一户人家收养。“日子太苦了,天天吃不饱。”7岁时,养母将她送给另一户人家抚养。25岁时,金林娟嫁入一户陈姓人家,随后和丈夫赴新疆参加建设兵团。
两头寻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傅林生的父母相继去世。失去亲人的痛苦,让模糊记忆中的小妹越来越令人牵挂。“她在哪里?”他开始到处打听,并找到邻村三八村。终于得知妹妹去了一户盛姓人家,后来又辗转被送至一户金姓人家,但线索断了——妹妹去了新疆。“我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她了。”
而另一边,傅林娟被送给他人收养时,实在太小,根本不记得家中情况。直至去年8月,按政策从新疆回沪的金林娟才有机会正视自己的“身世”。第一户收养她的那户盛姓人家,养母临死前将情况告诉了她。她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叫什么名字。“但68年过去了,村子早就不是原来的村子,我的兄弟姐妹或许早已不在。”
前缘重续
谁也没想到,亲情的引力如此之大,世间的巧合如此之妙,去年12月中旬,事情突然有了“利好”。一天,金林娟的老伴因胃出血到祝桥镇卫生院看病,住院期间,和同室一名姓张的病人聊天。金林娟说起自己原也是立新村人,后来才被其他人家收养。一说父母名字,对方惊呆了。“我认识。”原来,他是傅林生一个村的老邻居,对他情况知根知底。
邻居张老伯出院后,立即将这一情况告诉傅林生。傅林生马上赶到医院,一看到妹妹,两人激动得抱头痛哭。“一眼就认出是自己妹妹?”记者问。“还用问吗,一看就知道。”这一时刻,围观者无不为他们祝福。
双方子女得知此事,都激动地说要办“认亲会”。如今,傅家兄妹7人只剩3位在世(另一位是傅林生的姐姐)。元旦,三户人家共34人相聚一堂。
本报记者 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