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从朋友处获赠《杨嘉仁百年诞辰纪念集》。于是,在杨嘉仁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将这本页数不多,内容却十分厚重、甚至沉重的书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
杨嘉仁先生是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的创建者、首任系主任,中国现代指挥教育体系的奠基者,杰出的指挥家与音乐教育家。上世纪下半叶活跃在中国乐坛上的许多优秀指挥家如樊承武、卞祖善、陈燮阳、侯润宇、夏云飞、萧白、吕蜀中、程寿昌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可谓桃李满天下。本书中的内容,便是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对他生前的艺术成就以及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风范,作了真挚深情的回忆。
比如,杨嘉仁先生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一个指挥应有的品格和素质是“谦虚、谨慎、平等待人”,“指挥的动作要为乐曲的内容服务,准确诠释乐曲内涵,对指挥家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教学上,他既严谨细致,又风趣幽默,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方法开导学生。有一次,在讲解圆舞曲和玛祖卡的区别时,他先是跳起了圆舞曲,边转圈边大声说:“圆舞曲的重音在第一拍……”然后,他左手反插着腰,右手将指挥棒顶在头上,边跳玛祖卡,边告诉学生:“玛祖卡和华尔兹不一样,它的重音在第三拍……”同时用脚在第三拍上踏出重音,简单的对比让大家在笑声中领会到音乐的特点。又如,在排练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时,针对其中一句歌词“轻轻地扔下来”,杨先生说:这是一个美丽多情的姑娘,想把一朵玫瑰扔给窗下她的人。歌词的关键在那个“扔”,音量和音色要恰到好处,于是他指导学生反复体会,单这个画龙点睛的“扔”就排练了上百遍,终于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1953年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杨先生指挥的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征服了欧洲的评委,荣获银质奖章,至今传为美谈。
杨嘉仁先生不仅是一流的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而且生活中平易近人,乐于助人。他的女儿杨大纶曾记述一件往事:上世纪50年代初,上音校址在江湾,每天由校车接送教职员工往返。一天食堂毛师傅上车时,座位已满,杨先生马上起身让座,毛师傅忙说“不敢当,不敢当!”但杨先生硬把他按到座位上说:“你年纪比我大,尊敬长者应当!应当!”时隔几十年,毛师傅依然记忆犹新:“教授给厨房工人让座啊!”类似这样关心同事、爱护学生的动人故事,书中还有不少记述。
但就是这样一位春风风人、春雨雨人、和蔼可亲、誉满神州的音乐教育家、指挥家,十年浩劫中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与夫人程卓如双双含冤自尽。他的学生、著名指挥家、上海交响乐团名誉音乐总监陈燮阳在纪念文章中写道:“作为一对如此爱国的艺术家,为何受到如此迫害?以致要将他们置于死地,至今百思不得其解。他们的死是表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陈燮阳的发问催人深思、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