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视觉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中国建筑传媒奖产出艺术“双黄蛋”的思考
~~~——中国建筑传媒奖产出艺术“双黄蛋”的思考
     
2013年01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随性“丝瓜棚” 铁打“田中央”
——中国建筑传媒奖产出艺术“双黄蛋”的思考
陈守文;姜锡祥
■ 黄声远设计的罗东文化工场的标志性建筑——被当地居民亲切称为“丝瓜棚”
■ 王澍设计,外形简约、富有个性的宁波博物馆
  ◆ 陈守文 文 姜锡祥 摄

  新闻背景  

  2012年,中国建筑设计界的好消息不少,先是中国人王澍拿了号称世界建筑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年底时,以“建筑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为评奖标准的中国建筑传媒奖产出“双黄蛋”,大陆设计师李虎的歌华营地、台湾设计师黄声远的罗东文化工场获奖。

  特别介绍一下黄声远。宝岛台湾的台北宜兰县,有一群建筑艺术工作者(领导者是黄声远)组成了一家名叫“田中央”的设计事务所,17年来,他们规划设计作品遍及宜兰大小城市的街头巷尾。其中有一个项目叫“罗东第二文化中心(也叫罗东文化工场)”,建造的历程漫长而曲折,建成后,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之为“丝瓜棚”。[ 亲身体会民意,表现细节关怀 ]

  都知道丝棚瓜吧,田埂上、地角边,乃至房前屋后的棚架上,只要洒下种子,他就会“噌噌噌”无声地随意地长,不用一两个月,藤就爬满了足迹所到处的草树花木,这些地方随心随意就成了绿荫如盖、如胶似漆的“一家”了。奥秘在于:你事先并不知道它要往哪里长,它随性,它自在,它寓设计于“无为”之中。2012年中国建筑传媒奖获得者黄声远就是这样的“丝瓜棚建筑师”。

  建筑设计专业出身,游学、实践经历丰富,最终黄声远回到了台湾,在老家宜兰创办“田中央”建筑设计事务所。他带着“田中央”的同仁们天天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居民说“把路变窄一些就好,这样大家碰见了可以说话”,居民还说“把照明的路灯调暗一点,这样青蛙就能自在地鸣叫,鸟儿就可以好好睡觉了”,居民还说“老东西要留下来,它是我们记忆的一部分”。于是,黄声远在与赤脚的农民拉呱,在稻田中央开方案会,这些好主意都进了他的设计图纸里;这样,17年里,“田中央”的建造设计延伸到小城的历史遗产改造、河流整治、城市规划等活动里,当然也包括马路街角处旧枕木搭的花坛,黄声远也因此被戏称为“赤脚建筑师”。

  黄声远说,“亲身体会后再来设计,不是肩负使命感,而是充满生活细节的关怀。”他说“‘丝瓜棚(即照片中的罗东文化工场)’是自由的,没有谁说了算,有着模糊的创作边界,他可以根据民众的需求长出不同的形态,变得千姿百态。”

  [ 模糊建筑界限,让空间有弹性 ]

  每天,“田中央”的设计者们上午大都会到河边游泳,然后到街边小店喝咖啡、发呆,然后再回“田中央”吃大锅饭,“如果没吃饱再去小店补个餐,才开始工作”。闲散而自由的黄声远要做的是从生活细节往上构架自由“田园”城市,他说田园城市才不会让城市一直膨胀,自由的城市可以让小孩安全地骑车,自由的城市里以前发生过的故事以后还都找得到痕迹。

  正巧赶上宜兰“文化立县”,于是就有了“罗东第二文化中心(如图)”项目,设计者的初衷是要模糊建筑的界限,让空间更有弹性更有想象力,但房子没有墙,屋子没有窗,只剩下飘飘如“荷叶舟”样子的一片屋顶,让县官、县里的文化局长们很是别扭,“这哪叫屋!”可是,黄声远他们软磨硬泡,就是不改。软磨硬泡了14年,县长换了3任、局长换了7任,文化工场图纸里的“丝瓜棚”还是年复一年执着而顽强地飘着两片“叶儿”,所以当地流传着“铁打的‘田中央’流水的县当局”的民谚。

  最后,罗东文化工场——“丝瓜棚”建成了,成了居民们人人爱来溜达集会的空地,成了建筑创作中的艺术“留白”;丝瓜棚与众不同的钢构设计,宛如太空舱的天空艺廊;2012年的台湾金马奖也相中了这里,当地媒体评价“创意建筑与电影文化擦出的火花令人期待”。

  黄声远的坚持,让我们联想起王澍,他常年用各地收集来的旧砖瓦造房子,还拥有自己的施工队,还在2010年上海世博园里造了“滕头村”,因为这样的房子不好造,得技术娴熟、细工慢活;于是,也有很多人批评他,给他提建议,王澍采取的对策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与黄声远的坚持异曲同工、如出一辙。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设计魅力就像成年花雕酒,慢慢地从里到外地散发幽幽淡淡的香气,最终获奖。

  [ 建筑设计概念,因态度而艺术 ]

  观察王澍、黄声远、李虎的设计作品,琢磨着他们为什么能获得奖励,“原来他们都在设计中模糊了一些东西”。王澍把江南地区的历史与今天的界限模糊了,他用宋元明清的砖瓦来造我们日用的房屋,把我们的孩子送到这样的房子里接受高等教育——那就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黄声远模糊了建筑的功能区隔,一块“丝瓜棚”其实就是一场环境改造运动,设计师们不赶什么潮流,而是持续地熟悉和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并秉着持续设计的态度,所以黄声远说“我们不要先行的概念,从熟悉的事物出发,最近几年,我们不断地在拆东西、留空间,把本来要被建设填满的地块,变成可以弹性使用的空白空间。”

  李虎的歌华营地也一样。2300平方米的营地要让在这里学习、体验的青少年看到一个关于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关系的当代阐释,即建筑是如何处理场地、材料、当地文脉以及能源节约的问题。歌华营地包括了剧场、大型活动空间、DIY空间、咖啡屋、书屋、小型音乐厅、大师工作室、VIP室等复杂功能,“比如体验中心一个120席位的小剧场,既可承担专业的高水平演出,它舞台后的两层大型折叠门,可以分别或同时打开,将室外庭院纳入剧场空间。”李虎说,设计的态度对路了,歌华营地的表演和观看就有了无数全新的可能。比如京剧可以从室内演到室外,内层白色的折叠门可以做超大型露天电影的屏幕,演出可以同时从室内室外观看等等,“一个空间轻易就变身三个空间。”还有屋中间的庭院,它采用的是四合院意象,展现的是四季的景观,一变身就成了多功能厅演出的观众席;建筑屋顶为绿化和各种各样的青少年活动场地,“每一个空间都不是单一功能的。”李虎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广告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2013春运直通车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03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04版:财经/股海淘金
   第B05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06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07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08版:拍卖指南
   第B09版:视觉周刊
   第B10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2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
   第B16版:连载
随性“丝瓜棚” 铁打“田中央”
坚持,是为信念
新民晚报视觉周刊B09随性“丝瓜棚” 铁打“田中央” 2013-01-19 2 2013年01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