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严格到位
“楼下的窨井盖粪便都溢出来了,10多天了没人来处理,臭死了!”1月9日下午5时许,家住浦东新区曹路镇龚新路的市民徐女士给“12345”市民服务热线打来求助电话。这一电子工单随即被转派到了浦东新区热线办。新区热线办的工单系统详细记录了这一求助的处理过程:
■ 1月9日
17:20 曹路镇热线办接到工单后,工作人员联系了爱卫、路政和清管所等部门,了解相关情况;
18:20 镇热线办工作人员致电徐女士,确认地点,并告知将尽快抢修;
18:25 经路政等部门实地察看,徐女士居住的小区是自建小区,没有物业,道路保洁委托一家通畅公司管理。镇热线办立刻将情况汇报镇分管领导,镇政府决定,克服管理权限等问题,先行由镇清管所组织人员驾驶抽粪车到现场处置;
18:55 抢修人员到现场,发现是因为污水管道堵塞造成粪便满溢。清管所反馈,当晚就能处理完毕;
19:15 镇热线办工作人员再次致电徐女士,确认施工已经开始;
20:15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修,大粪满溢的情况得到控制,水位大幅下降;
■ 1月10日
8:00 镇清管所继续组织人员在现场作后续清扫和处理;
10:50 镇热线办工作人员第3次电话回访徐女士,市民对政府部门的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表示满意。
在处理过程中,镇热线办不仅与镇相关部门反复联系,更是前后3次与来电市民沟通。浦东新区热线办负责人薛加良告诉记者,“程序到位”是事项顺利解决的基础,而“到位”必须通过详细的记录来体现。去年10月市民服务热线试运行前,浦东新区热线办就对新区70余家承办单位(委办局、开发区管委会、街镇)的对口工作人员进行了两轮培训。
事前预警准备
去年11月1日上午9时许,家住航头镇望东村的陈先生来电反映,家里突然断水了。航头镇热线办接单后,立即联系市民解释。
原来,当天周康航大基地进行自来水原水切换,部分区域停水,航头镇的停水时间是10月31日上午8时到11月1日上午8时,停水通知已提前下发至各村、居委会。当天上午10时07分,航头镇反馈办结时,供水已经恢复。
这一投诉事项和处理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得益于前期的信息沟通。区应急办在接到原水切换信息后,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至区热线办,提请注意由此可能产生的用水困难、水有味道、施工封路等来电事项。从这一案例看出,一个普通的市民来电,背后可能关系着一个较大范围的紧急事件,如果没有事前预警机制,那么处理就无法高效顺畅。
事后分析舆情
去年12月13日,一位市民来电反映,杨思路长清路路口车流量高,但绿灯时间过短,连成人都需要奔跑,更何况附近两所小学的孩子,存在安全隐患。当月,与交通出行相关的来电还有一些,如路牌设置、行人过街地道设置等。于是,这些市民意见被“打包”处理,形成了一份“民声摘要”,出现在今年1月10日浦东新区市民服务热线动态第4期上,呈报给区领导和相关单位。新区交警部门收到工单并实地察看后,采纳了市民的建议,适当延长了路口的绿灯通行时间。
“市民热线应该是一个舆情搜集库,起到服务部门和领导决策的作用。”类似“民声摘要”这样“短平快”的分析,今后将作为浦东新区热线办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