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春,毛泽东(背对读者)在延安和马海德打乒乓球。
1937年底,马海德从山西前线重返延安, 担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顾问,同时兼任中央领导同志的医疗保健医生。
那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活条件也与在延安生活的其他同志一样,十分艰苦。即便是身为主席的毛泽东,在当时也和其他普通战士一样,都同样住在窑洞里,都同样享受着一份菜金,都同样穿打补丁的衣服。而这些领导者的工作却显然要比一般同志辛苦得多。他们中很多人干起工作都是没日没夜、殚精竭虑的,或多或少有点营养跟不上。
对于普通人,只要医生们强调“三分病七分养”的道理,大部分人便都会主动配合,自己注意休养。但马海德在延安的这些保健对象,却根本不听这一套,他们都是些哪怕躺在病床上,也还要坚持工作的人,很难做到无病防病、小病早治,更何况,马海德的保健对象们都坚持把好药优先供应给前方。这么一来,就只能采取自然调剂——预防为主这一招了。像彭德怀、陈毅、贺龙、聂荣臻、徐向前这些高级将领,长年驰骋沙场,只要他们回到延安,不管是开会或是汇报工作,马海德都要亲自找他们,给他们检查身体,出于对马海德人品、能力的尊重,这些领导一向也都很配合马海德的工作。碰上倔脾气的,有时还得争个面红耳赤。马海德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些同志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人民换取未来的幸福生活,我们必须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他发火你也别怕……”
马海德对延安“五老”: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的健康尤为关心,定期给他们检查身体。林伯渠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时,马海德经常托人问林老的健康状况,给林老捎去药品。有一回,有人回延安,林老还让给马海德捎了几包老刀牌香烟,马海德很珍惜林老的礼物,他吸完一支就把烟头装在小盒子里保存起来,积多了,就用纸卷成“大炮”再吸,身边的工作人员开玩笑地问:“马大夫,你这是什么牌的香烟啊!”
他却一本正经地说:“这是‘屁股灵’牌香烟!”把别人都逗笑了,他知道,这老刀牌香烟蕴含着林老很深的情谊!一点儿也不能浪费。
马海德最难对付的保健对象是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养成了夜里办公、上午睡觉昼夜颠倒的生活习惯。有时白天有会议或其他急事要事,他就不得不少睡觉,甚至连续几天不睡觉。马海德很担心主席过度疲劳,影响健康,于是想尽各种办法来调节他紧张的神经,放松他的心情。为此马海德一有时间,就拉着毛主席去打乒乓球,毛主席很认真,球艺进步很快。周末或节假日,马海德就拉着毛主席去跳舞,让毛主席活动活动,锻炼身体。
我和马海德结婚后,我们的家搬到了王家坪,离毛主席住处很近。这时,马海德发现毛主席有轻度风湿性关节炎,心里很不安,便对我说:“毛主席关节不大好,他又很少锻炼身体,不如每天晚饭后,我们去拉他一块儿散步,让他活动活动关节。”我很了解马海德的用心,打那以后,只要不下大雨大雪,不刮大风,马海德带着我和儿子小幼马,每天去陪毛主席散步。
我们一家人当年陪毛主席散步的路线,基本上是从王家坪出发,走到延河边,沿着延河绕一圈再走回来。路上马海德见景说景,见物说物,净说些轻松话题。途中常碰到一些同志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有时自然地问些工作上的事,马海德绝对坚持原则:毛主席休息时不能让他听人谈工作。碰到有人提到工作,马海德就在一旁撺掇小孩儿出洋相,把谈工作的人注意力引开,马海德则趁机陪毛主席先走开了。
后来这支散步队伍越来越大,杨尚昆、叶剑英等几家人也陆续加入了我们的散步队伍,于是毛主席、马海德、杨尚昆、叶剑英成为这支散步队伍的第一梯队,我们这些家属则是第二梯队,各家的孩子们则是第三梯队,最后一个梯队是警卫员。
在延安,马海德和朱德、绰号“胖子”的廖承志曾组成过一个篮球队,虽然该篮球队的成员都赫赫有名,但是在他们的篮球队和青年学生以及军人的比赛中,他们基本上都是输得多赢得少,马海德打球的主要目的是让首长们都能出来锻炼身体。
每当看到这张毛泽东和马海德打乒乓球的照片,我就会想起我在一边捡球的情景。这个简陋的乒乓球台,是马海德自己动手打造并请延安的木匠做的,球网也是临时凑的,当时,这整个边区内的第一张乒乓球台子,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记不清是谁用马海德的相机拍下的这张照片,留下了这个动人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