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压岁钱不能没有“压岁”只剩钱
李妍
  李妍

  岁末年初,热点话题离不开年终奖和压岁钱。近日有报道称,“8岁儿子春节7天收2万多元压岁钱,顶妈妈3个月工资”,春节过成了红包节,“年终奖发不发没关系,我有儿子就行了”。有红包节,就有“红包劫”,报道还说:春节回老家5天,一对80后小两口发出去32个压岁包,8000元年终奖没够发,还倒贴了1600元。也有算起“红包账”,收支基本平衡的:自己发出去一万七八,但红包左手进右手出,跟晚辈孝敬的红包一流转,基本没花钱。

  真是“压岁钱进进出出,人情债兜兜转转”,对不少人来说,这种场景和感受何等熟悉,又何其无奈?本来,过年给压岁钱,是一种千年流传的民间习俗,它拥有镇邪压祟、保佑平安的深刻寓意,代表长辈对小辈最真挚的关爱与祝福。发压岁钱,大家图的,无非就是那股喜庆难忘的高兴劲儿。清人吴曼云在《压岁钱》一诗中就说:“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小儿得到压岁钱后的喜悦与奔忙,长辈发压岁钱享受天伦之乐的心情,跃然纸上。

  这其实也是在说,压岁钱的含义本就在于“压岁”,而不是钱。但如今,动不动比奢斗富讲排场、死要面子活受罪,让人压力山大的“红包劫”,很显然,已经让压岁钱变成了压垮人们经济与心理承受底线的债。表面看来,它压的是孩子们的岁,实际上,它却成了压在人们心头的一座山。因为,无论你过的是红包节还是“红包劫”,不管你能否玩转红包左进右出的技术活,它都变成了一种经济账,一种人情债,一种人际交往的鸡肋,却越来越与对孩子的祝福、关爱等纯粹的感情无关。红包越来越厚,亲情却越来越淡,压岁钱,就这样变成一种物质化与功利化的手段。

  压岁钱的“变味”,体现在大人身上,是把压岁钱当成了炫耀财富的工具,是对来来回回的压岁钱经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体现在孩子们身上,则是有样学样,直接用压岁钱夸富摆阔,搞起物质比拼。前两天就有新闻报道说,一名孩子拿着压岁钱在超市购物时跟同龄孩子炫富,招致几名同龄孩子的殴打。孩子的故事是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如果成人世界尚且对传统习俗缺乏敬畏,有的只是对金钱的信仰,对经济的计算,那么朴素的压岁钱习俗,又怎不会被撕裂出一道道伤口呢?

  压岁钱不能没有“压岁”只剩钱。这些年,人们一再感叹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其实与人们丢失传统,对亲情、习俗丧失信仰,一味把春节过成被金钱绑架的“春劫”,也不无关系。回过头来看,如果在压岁钱上少点比拼,多点真情,这样的传统或许才可能因为亲情温暖而长久,因为感情真挚而令人敬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压岁钱不能没有“压岁”只剩钱
情出于兰
对校服采购把关者也应“质检”
常识三问
牛装疯马秀
看着春晚讲述春运故事
新民晚报评论A03压岁钱不能没有“压岁”只剩钱 2013-02-18 2 2013年02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