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总绕不开春晚话题,和上世纪90年代春晚造星效应不同的是,如今的春晚褪色不少。节目毫无悬念,哪位明星出场,节目亮点在哪,早在节目开播前,就作为另类的春晚宣传片在网上传播。这个舞台之所以逐渐黯淡,甚至趋于快餐化,很大程度上因为人们有很多途径接受信息。春晚很难捧红一个人,多数时候它更像是年终盘点,过去一年相对火爆的艺人,往往就能被邀走上舞台。至于节目内容,无论是特色菜还是家常菜,都显得后劲不足,前者如赵本山们,选择急流勇退,后者如语言类节目,早就被批缺乏创造力。
所以,当“卖萌”这个网络热词在小品演员那儿脱口而出,当火爆荧屏的甄嬛和李健一起唱《风吹麦浪》,巧合之余不难看出春晚导演们的苦衷——为了保证收视率,为了走出主旋律的窠臼,它必须笨拙且小心翼翼地“接地气”,和网友套近乎。
这样的尝试早些年受到不少好评,但一旦每年故伎重演,难免会使人审美疲劳。2012年春晚前有网友预计节目将提到“给力”一词,好事者甚至猜测第一个说“给力”的是朱军,结果不出所料,引发网络一片欢腾。今年的春晚少了类似的调侃,尽管“卖萌”如约而至,而“你的智商余额充足”,“摊上事”等流行语则随着网络传播而逐渐为人所知,显然春晚的娱乐潜质和其他节目一样,需要依靠网友的智慧,而不是被节目本身的品质所左右。
一种极端的声音是要求取消春晚。去年年底,有人大代表就此给出解释,称各地春晚的巨额花费可以建1250所希望小学,此后的投票显示,持“绝对支持,晚会毫无意义”态度的网友比例高达70%。眼下春晚暂时不可取消,但节俭办春晚的呼声却日趋高涨。今年央视春晚结束后,不少网友挖掘晚会的节俭元素,虽是一厢情愿,但多少已让人看到某种转变,过去的大排场已经不合时宜,不仅观众不买账,显然也成了当下的“政治不正确”。
和春晚相伴随的是春运,今年舆论对铁道部的苛责依旧,网上购票因为出现各路插件,有网友提出购票公平性质疑,而对12306网站的讥讽或将贯穿春运始终。总体看,近年来铁道部的舆论压力有所减缓,巨大基数的人口流动,地域经济发展差异,城乡迥异的发展形势等,民众对类似这种春运宏观叙事的热情也不如往常,那些充满辛酸与泪水的个人奋斗史,以及卑微者的春运故事,总能激发围观者的好奇和共鸣。开摩托车回家的农民工,转乘31趟公交车从浙江回山东的年轻人,它们记录或放大了多数国人的遭遇,势必让那些在路上的人们感同身受。
既有艰难的春运,又有温情的春晚,春运让人望而生畏,回家却倍感温馨,看着春晚讲述春运故事,诉说在路上的惊喜与失落,这就是传统节日里的现实中国。(作者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特约舆情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