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期间,公车私用的话题持续发酵。云南红河州委宣传部长微博晒车牌号,主动要求公众监督引围观;广州南沙区城管分局值班队员开执法车到农庄用餐,经网络曝光后被停职;湖北钟祥一财管所长开公车上坟,遭网友曝光后被免去职务……每一则与公车有关的新闻,都成了引发舆论热议的焦点话题。
人们关注公车私用乱象,是因为那些“私奔”在拜年、应酬、旅游、送礼之路上的公车,烧的都是纳税人的钱。“车轮上的腐败”看似寻常,由此造成的浪费却不容小觑。从各中央单位公布的“三公”数据来看,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在庞大的“三公”支出中占大头。这其中,有不少支出都与公车私用现象有关。
对于公车私用现象,公众已经表现出强烈的监督热情。近两年,每年春节期间都有网友发起“随手拍公车私游”行动,号召大家用手机曝光违章使用的公车。据新华视点报道,前不久,一名北京小学生建议给公车上红牌以便接受监督,被数万微博网友转发。但现在的问题是,公车私用现象虽遭民众诟病已久,却缺乏有效的监督办法。
正因如此,要想遏制“车轮上的腐败”,就要创造条件让群众监督公车私用。现阶段,对公车的监督以内部监督为主,主要依据是中央有关部门的文件。让每天都在享用公车的人去监督治理公车,加上惩治力度偏轻,很容易让监督变成走过场。监督公车乱象,内部监督要更给力,同时还应激活社会监督、媒体监督与网络监督的活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这一点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有一些人认为,给公车挂红牌、安装GPS等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公车私用问题。但必须强调的是,目前监督公车私用滥用的手段,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多一种监督渠道,多一种公共参与的方式,公车私用者就会多一份畏惧。如果民众对公车的监督能够与严厉问责挂钩,这样的监督必然能形成有力的震慑。
当然,要想有效治理“车轮上的腐败”,除了完善监督机制和渠道,更应该在推动公车改革方面做文章。只有将公车消费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公车私用。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其一,将公车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逐步降低公车保有量;其二,要进一步压缩和削减公车购置与运行的预算,并将公车购置和使用情况纳入政务公开的范围。
全国两会近期即将召开,整顿公车消费必然再度成为焦点议题。我们希望,代表委员们能就整顿公车消费和推行公车改革的问题,积极地建言献策,为更好地监督公车创造条件。民间社会在监督公车方面有不少的建议和设想,有些地方也有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这些都应该成为两会上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