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如影随形
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
这首歌,似乎很能代表聂卫平的心境。整整12年,聂卫平信守着心中的诺言,每年都会来到墓地,追思故人……
君子之交 淡淡如水
2000年的某天,聂卫平的桥牌搭档,也曾经是中国桥牌队的国际桥牌大师陈荣锠不幸因病去世。他的墓志铭镌刻着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荣耀:高级套低级套自成一套,有局方无局方缘结四方。
这是聂卫平题写的。浓缩了好友和牌手陈荣锠的一生。
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喜欢桥牌,聂卫平同陈荣锠相识。在聂卫平眼里,陈荣锠很平凡,很实在。在记忆中,只有平淡的交往,没有任何惊天动地事情。
那会儿,《新民晚报》在锦江饭店举办中国围棋天元赛。不懂围棋的陈荣锠却总是出现在赛场一隅。每天晚上围棋赛结束,桥牌开赛。在老聂的记忆中,陈荣锠总会相约各路桥牌高手,切磋牌技,几乎没有一晚会落下。因此,老聂特别喜欢来上海,每次来上海,桥牌总是能够打得非常尽兴。老聂回忆说,20年前体力很好,有时桥牌总会打到深更半夜,不决出高低,决不罢手。陈荣锠也从没因为是国手,就趾高气昂。同老聂对抗,他总是最最起劲,一晚不打个五六十副牌,是不会收手的。虽然那时打桥牌的选手水准有高低,但陈荣锠善待每一个人,总会不厌其烦地讲解一些难点牌例。每遇叫牌或打牌有分歧请教他时,他的耐心之好让人折服。
自学成才 自成一体
有一次,老聂打一副成局牌,硬打了将牌四一分布,而不是二三分布。虽然老聂打成功了洋洋得意。陈荣锠却在开玩笑时直言:不打大概率,却打了小概率,不足为训。他的理论是,一场比赛60多副牌,如果每副牌都打小概率,一是太费神,二是失败的可能性更大。陈荣锠的牌友圈子很大,不仅有专业桥牌选手,更有上海的一些桥牌业余高手,从小青年到七八十岁的老人。说起一些“老克勒”的牌友,陈荣锠说,没有他们我的桥牌不可能长进。原来,陈荣锠学桥牌那会,正是“文革”时期。当外面热火朝天地搞大革命时,他却同一些牌友躲在昏暗的灯光下通宵达旦地打桥牌。那些年的磨砺,使他的桥牌自成体系,在实战中极有战斗力。
从上海桥牌队到中国桥牌队,陈荣锠和队友周家弘、胡基鸿、徐红军等桥牌国际大师们一起,为中国男队夺取了当时最高的荣誉:世界第五名。这或许也是对他们那批牌手的最好褒奖。
心领神会 彼此默契
所谓棋牌相通。老聂是围棋超一流高手,但在桥牌上的天赋一点也不比围棋差。因此,老聂有自己的围棋时间和桥牌时间。有段日子,老聂花在桥牌上的时间比围棋还多。他不仅仅业余时间里打,而且还参加了职业桥牌赛。而他桥牌搭档正是陈荣锠,这个搭档一做就是五六年,直到陈荣锠去世。老聂说:我们在比赛中非常默契,可以说是心领神会。桥牌的叫牌,是智者的对话,默契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同他搭档,没有任何压力,很舒服。陈荣锠的桥牌更讲究实战,比赛中很有战斗力。老聂记得,当时他和陈荣锠搭档帮着北京华能俱乐部从乙级队打上了甲级队。当时,华能实力越来越强,一些国手如李薪、康蒙等都聚集到他们的俱乐部。正当他们准备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时,陈荣锠却倒下了。
对此,老聂一直耿耿于怀:“就是那次去体检,一查就出问题了。其实,不查的话,不至于啊。”从检查出白血病到去世,只有短短的两个月。在陈荣锠化疗时,老聂专程从北京飞来上海,到医院看望他。很无奈,很无助,很无语,很伤感:“只能隔着无菌病房望着他。”老聂一直拒绝体检,因为他看到了太多的人,因为体检而倒下。
陈荣锠故后,老聂很少参加全国桥牌赛了。但是,每年在陈荣锠离世的那天,李薪、康蒙、乔小东、刘国忠等朋友们都一定会千里迢迢从各地来到陈荣锠的故地,大家聚在一起,追思好友。老聂说,12年中只缺席一次,实在是比赛无法脱身。
古人说,人生只有情难了。老聂说:“平平淡淡才是真。陈荣锠是一生的朋友,12年来大家一直没有忘记他,每年都会开追思会。12年了,一如既往地纪念他,相信陈荣锠在天之灵一定会非常欣慰的。”
对于一位故去12年的朋友,谁还会记得?谁还会每年定时去祭拜?老聂的待人之道让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