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六号考察站的造价高达4060万美元,形状酷似一枚大豆荚。而最为与众不同的,是它各个液压支架上都穿着巨大的“滑雪板”,能方便地从冰下1米的埋桩处拔起来,并把刚下的雪踏在下面。支架轮流上升到雪面上,整个考察站就能从雪中“爬”出来。
为什么要这样奇特的设计呢?原来,哈雷是英国南极考察活动中最南端的研究站,建造在150米厚的布伦特冰架上。该冰架每年向大海移动约400米,积雪上升超过1米,冬季有105天太阳不升出地平线,极端气温能降到零下56摄氏度,强风时速可超过160公里。船舶和飞机只能在每年3个月的窗口期才能到此造访。
英国从1956年在此修建第一个哈雷考察站,先后已有4个考察站在冰雪巨大的冲击下毁坏。现在还在使用的哈雷五号站修建于1992年,但随着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预计它所在的冰架可能会发生爆裂,考察站有埋没冰山中的危险。
于是,2004年开始了分3阶段的国际竞争,目标是设计新的、可整体重定位的基地,夏季可容纳52人,并能让16人在此过冬。2005年7月,休·布劳顿建筑事务所与AECOM合作,从86个方案中胜出。
设计师表示,他们设计的考察站至少可以持续使用20年;并希望移动性好的特点使其能使用更长时间。因为只要把舱体降低,用一部推土机就可以推动它在冰面上移动,到干燥冻实、远离危险的地方重新定位。
哈雷六号由红色的中央模块和6个相连接的蓝色舱体模块组成。舱体采用流线型设计,用支架撑离冰面。在暴风雪大作的季节,舱下空间起到通风道的作用。
舱体一溜排列组成“大豆荚”,中央是作为公共生活区的红色舱体,为居民提供休闲和娱乐区,包括健身房、桑拿、音乐房,甚至有可以攀援的高墙。气泡式的大屋顶,夏天让你看到环绕周围的雪景,冬天则能欣赏极地迷人的极光。蓝色舱体将作为科研人员的工作室或起居室,起居室里配有特殊的床头灯,可以在冬季漆黑的长夜里模拟日出。
设计者将灵活性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了这个可持续设计,它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居民的舒适性,以及考察站的可建造性和基本运行。其执行的技术标准苛刻到令人敬畏的地步。举个例子,由于考察站必须在南极“夏季”的2个月内建造完成,并经过赤道运往南极,因此建造材料都由可耐受零下60摄氏度至50摄氏度的温度的特种韧性钢制成。
凌启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