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人的演奏阵容,坐在上海音乐厅的舞台上不多不少正合适。在巴洛克时期,这样的阵容已是大型交响乐队的规模了。马克·明科夫斯基用中文喊出一声“晚上好”,轻松的音乐随即在听众们的一阵笑声中飘荡全场。这位指挥家30年前创建的这支古乐团,并不愿原汁原味地重现巴洛克音乐,而是想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复兴巴洛克音乐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30年来,他带领乐团四处巡演,还录制了大量唱片。尽管是第一次来到上海,但几乎座无虚席的演出现场说明,沪上乐迷对他们的音乐并不陌生。
格鲁克的《唐璜》是为芭蕾舞剧配写的音乐。虽然音乐厅特地制作了剧情字幕,但马克·明科夫斯基仍然边当指挥,边讲解剧情。显然,这部舞剧音乐没有与当时盛行的华丽潮流画等号,格鲁克的旋律更多地注重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心情感。指挥家的现场讲解和字幕的场景、情节描绘,让听众掌握了戏剧脉络的发展,再聆听音乐,花花公子唐璜的风流际遇和走向末路的心情变化,就显得十分生动。仔细分辨乐队各个声部,发现卢浮宫乐团并没有追求清一色古乐器的噱头,除了羽管键琴和拐了几道弯的管乐器装点色彩之外,都是司空见惯的现代常规乐器在唱主角。当然,这就是马克·明科夫斯基提倡的“古乐新演”用意所在。
演出结束后,马克·明科夫斯基兴奋不已,一连加演了3首乐曲也不觉累,又兴致勃勃地到大厅里为踊跃的听众签名去了。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