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50周年特别策划
     
本版列表新闻
南京路为民服务主要创始人陶依嘉——~~~
南京路为民服务主要创始人陶依嘉——~~~
南京路为民服务主要创始人陶依嘉——~~~
南京路为民服务主要创始人陶依嘉——~~~
     
2013年03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京路为民服务主要创始人陶依嘉——
我把服务对象当亲人
鲁哲
■陶依嘉(左)以老带新,经常和祝琳探讨怎么创新志愿服务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对话者  陶依嘉全国劳动模范、南京路为民服务活动主要创始人。

  祝琳上海新世界(集团)有限公司团委副书记,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志愿者。

  祝琳:是什么精神支撑你坚持义务为民服务30年?

  陶依嘉:要用一句话来说的话,就是,我把服务对象当亲人,他们也把我当亲人。这种情感是我坚持下来的精神动力。

  祝:我们在活动中遇到一些新问题,比如想增加学雷锋为民服务的内容,不知道什么项目好。以前也试过增加新项目,可总不如老项目受欢迎。

  陶:增加新项目前,不妨先做个小调查,看老百姓需要什么。老百姓确实有需求的,再开设项目。我们这边(指第一医药商店)想增加助听器维修项目。现在老年人多,用助听器的人多,这个项目应该会受欢迎。

  祝:对的。我们推出清洗眼镜、修老花镜后,挺受欢迎的。

  陶:开设项目前,先做点“广告”,通过街道、居委把信息传递给居民。刚开始来的人不会多,消息传开后,来的人会慢慢多起来的,不要急。

  每月20日的早晨,在南京路上,活跃着一群“活雷锋”,他们义务为民服务。这一活动已经坚持了31年。这个活动是如何发起的?又靠什么坚持传承了30多年?

  对许多上海人来说,陶依嘉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1982年3月16日,陶依嘉推出了南京路上第一辆为民服务小车,为过往行人开展义务量血压、称体重、小伤包扎、代钉纽扣等10多项服务。陶依嘉说,当时推小车上街为民服务有些偶然。那时正处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期间,为了迎接上级领导视察,临时推车上街义务服务。“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这项服务大受群众欢迎。文明礼貌月过去了,4月16日、5月16日,陶依嘉带领伙伴们照样上街设摊为民服务,到6月,改为20日。从那时起,每月20日早上7时至9时,坚持为民服务。这一坚持就是31年。

  1984年成立团队

  陶依嘉的行动温暖了走过南京路的路人,也感染了身边的人。从陶依嘉的第一辆小推车开始,南京路上越来越多的单位加入每月20日的为民服务活动,最多的时候有400多家单位参加。理发的,修鞋的……特地赶来的群众排起长龙,场面相当壮观。南京路上的为民服务活动成了一面雷锋精神的旗帜。

  1984年,新世界民兵团员学雷锋服务队成立,至今已经走过29个年头。参与人数从最初的两人发展到现在的数百人,服务项目从最初单一的修伞,发展到现在的黄金清洗、钉纽扣、修拉链、老花眼镜维修、羊毛衫织补、牛仔裤拷边、小家电维修、量血压、配钥匙、理发等十多个项目。志愿者换了一茬又一茬,祝琳是个“80后”,他已是新世界股份公司为民服务的第四代传人了。

  31年坚持不动摇

  31年中,“为民服务日”碰上过节假日,碰上过年初一,可陶依嘉不管年初一初二,照样出摊。有次家中被盗,她让爱人请假,自己赶到南京路出摊;有一次父亲支气管大出血,她陪了一夜,第二天照旧赶到南京路出摊;还有一次动手术,19日拆线,20日咬咬牙忍着痛,出摊。

  31年里,难道没有过动摇吗?陶依嘉说,刚开始时领导找她谈话。陶依嘉军人出身,立下“军令状”,决不退缩,一定把学雷锋的大旗扛下去。陶依嘉开玩笑说,后来是“骑虎难下”,名气越来越响,来的群众越来越多,不好意思撒手不做。

  风风雨雨熬过来了,但风言风语曾经伤过她的心。有人笑她傻,有人说她出风头。陶依嘉有说不出的委屈,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别人,难道有错吗?陶依嘉问自己,回答是没有错。因此没有不做的理由。

  有人坚持不下去了,退出了。最少的一次,仅3个人出摊,除陶依嘉外,另两人是区武装部和团区委的骨干。但陶依嘉没有动摇,坚持出摊,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学雷锋不是一阵风,更不是摆样子。陶依嘉的坚持令曾经退出的志愿者回归了。

  传承需要创新

  什么样的服务项目受老百姓欢迎?祝琳意识到,只有项目受欢迎,服务才有生命力。在项目选择上祝琳曾经有过困惑。在修伞之后,曾经开发了“礼品包装”项目,结果趟趟“吃白板”。为什么礼品包装不受欢迎?祝琳和伙伴们分析后发现,来求助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部分人群对礼品包装需求少,年轻人可能需要礼品包装服务,而为民服务时间在上午7时至9时,他们又不会来。

  陶依嘉告诉祝琳,选择项目要考虑群众需求。来求助的老年人多,可以多选些他们需要的项目。她出了个主意,老年人眼神不好了,可以帮他们剪手指甲。

  在奉献中找到幸福

  学雷锋不苦吗?不苦。陶依嘉的理由是,看着来求助的老年人满怀期待而来,带着喜悦感激离开,心里就很满足。陶依嘉把服务对象当成亲人,反过来他们也像亲人一样关心陶依嘉。三伏天,老人怕陶依嘉热,抢着在她身后扇扇子;三九天,怕她冻着,十几个人围成一圈,给她挡风。

  陶依嘉女儿66天的时候,就跟着“学雷锋”。早上5点多抱起睡梦中的女儿,背上尿布、奶瓶,赶到南京路。摊头摆好,女儿就放在旁边的纸箱里。等收摊了,再送女儿去托儿所。这个装在纸箱里的女孩,如今已经做母亲。2007年陶依嘉退休后返聘,每月20日的为民服务她仍然参加,这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祝琳的团队把服务的老人当成自己的爷爷奶奶。在三伏酷暑,志愿者挥汗如雨为孤老修理电风扇;在三九寒冬,跺着脚,哈着气,为老人修补羊毛衫。他们很快乐,因为在老人眼里,他们是“雷锋”。

  “我没做什么大事,我一辈子就做了件平凡事——摆摊头,值了!”陶依嘉这样评价她的学雷锋行动。    本报记者  鲁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4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50周年特别策划
   第A07版:50周年特别策划
   第A08版:50周年特别策划
   第A09版:50周年特别策划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评论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民生新闻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法治新闻
   第A16版:3·15专刊
   第A17版:3·15专刊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目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社会与法
   第A28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2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特刊
   第B03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特刊
   第B04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特刊
   第B05版:康健园/专版/广告
   第B06版:康健园/广告
   第B07版:康健园/专版/广告
   第B08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特刊
跨越半世纪的精神对话
好八连是个集体雷锋
我把服务对象当亲人
在本职岗位中学雷锋
新民晚报50周年特别策划A06我把服务对象当亲人 2013-03-04 2 2013年03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