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50周年特别策划
     
本版列表新闻
全国学雷锋标兵、“小扁担”杨怀远——~~~
全国学雷锋标兵、“小扁担”杨怀远——~~~
全国学雷锋标兵、“小扁担”杨怀远——~~~
全国学雷锋标兵、“小扁担”杨怀远——~~~
     
2013年03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学雷锋标兵、“小扁担”杨怀远——
在本职岗位中学雷锋
宋宁华
■全国劳动模范杨怀远(左)正和热衷公益的白领李珏讲述当年的“小扁担精神”本报记者 周馨 摄
  对话者  杨怀远今年77岁,全国学雷锋标兵。198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珏,今年32岁,广告公司设计师。

  李珏:听说我要来看望“小扁担”,我的父母也激动不已,说从小就是听着您的故事长大的,要我捎来对您的问候。

  杨怀远:谢谢啦。看到你们年轻人来我是真高兴。依我看哪,你们年轻人有三大优势:一是年轻有优势,建国100年你还没退休;二是文化有优势,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三是环境有优势,国家和平外交,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李:我平时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比如说,我周围有很多年轻人也喜欢做公益,但往往是偶尔参加下活动而已,像您为什么能执着地坚持多年如一日、不怕苦不怕累为别人服务呢?

  杨:关键是两个字——信念。我和雷锋年龄、出身、兵种都相仿,雷锋说,“人民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要把这种雷锋精神传承下去。

  李:许多跟我一样的白领,有做好事的想法,但怎么落到实处呢?杨:学雷锋做好事最好的方式,首先就是在本职岗位中学雷锋。有时候不必舍近求远的。

  来到杨怀远家中,一进门看到最醒目的便是墙上挂的“小扁担”油画。画上的杨怀远正值壮年,肩挑“小扁担”、健步如飞,把沉重的行李扛在自己肩上,把方便留给乘客。这根“小扁担”一挑就是38年。

  如今,当扁担在都市生活中几乎“绝迹”时,“小扁担”传承的雷锋精神是否也随之过时?“80后”的静安白领驿家白领李珏和记者一起,来到杨怀远家中,听“小扁担”讲过去的故事,更谈“小扁担”如何延续雷锋精神……

  根根扁担都是故事

  在杨怀远家,“压箱底”的最贵重物品,就是扁担。杨怀远说,自己先后用过47条扁担,有的用坏了,有的捐献给了一大会址等,家里还留下了几根扁担。

  记者看到,每根扁担上都密密麻麻写了许多字,“这都是当年我服务过的乘客留言的。”记者注意到,有些是外文。“我的扁担上共有60多处外文,8个国家的语言。”有时,杨怀远帮“老外”挑完行李,“老外”掏出“小费”要给杨怀远,却被他拒绝了,“老外”激动地在“小扁担”上用英文题字:“一次很棒的经历!”

  有一根扁担一头印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紫荆花区旗,一头印着五星红旗,“1992年到1997年,我在上海到香港的申香航线上工作,我的‘小扁担’也从内地挑到了香港。”

  在杨怀远的“小扁担”中,还有一根特别的折叠式“小扁担”。“这是一个乘客为我特别定制的,可以折成3段,两头有钩子方便挂东西,外面还有一个特制的扁担背包。这样我走到哪里,扁担都能不离身了!”

  “小扁担”卸下官衔

  14年前,杨怀远退休了。对于劳碌了一辈子的人来说,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了,杨怀远却怅然若失。

  回想过去,为了挑“小扁担”,这个上海海运局客轮上的服务员,主动揽下“分外活”送乘客上岸,原本安排他的工作室打扫船舱客房,但船舱客房没锁下船不放心,他干脆主动申请打扫厕所,一打扫就是28年;为了挑“小扁担”,他主动提出辞去轮船政委的“官衔”;为了挑“小扁担”,38年中35个春节他没有和家人团圆,越是春节越忙得团团转。“好像一辆急行的列车,突然刹车了,一时叫我怎么适应呢?”杨怀远回忆自己当年的痛苦。

  多次思想斗争后,他说服自己:退休不退志,“还要学雷锋”。

  退休忘年“结对子”

  放下扁担,扎起拖把。记者在他家中看到,近10把拖把摆放在书房中,都是他自费购买了材料、亲手扎成的,送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尽管退休了,还是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要拜杨怀远为师。“我已经退休了,怎么还能收徒弟呢?不如就‘结对子’,互相学习吧。”杨怀远谦虚地说。他先后和来自邮电局、环卫局、移动通信公司等单位的年轻人结成对子,其中包括“80”后的年轻劳模公厕管理员李影等。“当上劳模之后怎么办?”年轻劳模们心中有许多困惑,杨怀远则将“过来人”的人生感悟告诉他们,许多人和他结成了“忘年交”。

  采访结束前,李珏抓紧机会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即使在当年,您挑扁担义务为别人服务也是不多见的,恐怕周围也有些风凉话,您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吗?”

  杨怀远笑了:“嘴是长在别人身上的,让别人说去吧,我只要把自己的扁担挑好就行了。”

  杨怀远的一生执着,印证了当年他下的决心:“一事当前想雷锋,一事之中仿雷锋,一事之后比雷锋,一生一世学雷锋。”本报记者  宋宁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4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50周年特别策划
   第A07版:50周年特别策划
   第A08版:50周年特别策划
   第A09版:50周年特别策划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评论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民生新闻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法治新闻
   第A16版:3·15专刊
   第A17版:3·15专刊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目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社会与法
   第A28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2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特刊
   第B03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特刊
   第B04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特刊
   第B05版:康健园/专版/广告
   第B06版:康健园/广告
   第B07版:康健园/专版/广告
   第B08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特刊
跨越半世纪的精神对话
好八连是个集体雷锋
我把服务对象当亲人
在本职岗位中学雷锋
新民晚报50周年特别策划A06在本职岗位中学雷锋 2013-03-04 2 2013年03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