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只有在晚秋和冬季才会出现所谓的季候型抑郁症,但现代人在其他季节也会情感紊乱,尤其是整天待在封闭式办公大楼里的员工们。
办公室白天全用人造光照明,而我们现在所用的人造光含蓝光比率太小。研究结果指出,较亮的、蓝光比率大的照明能抑制人的情绪低落和心情沮丧,能防止睡眠障碍。其实,在正确的时候使用正确的照明对人的健康非常重要。很多实验证明,如果在教室里除荧光灯外,补充采用一种由白色和蓝色发光二极管组成的“光天”(发光天花板,每个二极管可单独调节,各种色光能任意搭配和混合),从而形成类似于白天自然光的照明,能使学生的头脑清醒,他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力皆大为提高(阅读速度最多能提高35%,读错率约降低45%)。
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造光,它们在控制人体的激素量,因为人的眼睛除了感受颜色和强光的视锥细胞和感受弱光的视杆细胞外,还有另一种视细胞。10年前,科学家们曾发现眼中的所谓神经节细胞在对光作出反应,一部分视神经节细胞对照射到光感受器的光线亮度作出反应,使大脑知道看到景象的总亮度;而且神经节细胞对蓝光的反应特别敏感。通过神经节细胞的信号传递,蓝光能压制分泌睡眠激素——褪黑激素(褪黑激素使人疲倦和降低身体功能),同时,应激激素皮质醇的分泌增强。此外,也促使血清素发挥作用,血清素具有激发热情和提高情绪、带来愉悦感的功能,有利于阻止皮质醇浓度的下降。
然而我们今天的大部分室内几乎没有蓝光或缺少蓝光,我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蓝光缺失症”。不过,倘若让大脑和身体长时间接受很多蓝光也是没有意义的。到了傍晚,必须慢慢让褪黑激素重新起主导作用。
为此,人们在奥地利一个养老院进行了试验性研究。在该院所有的公共场所安装了智能光照系统,该系统模拟白天自然光的变化节奏,可自动调节光照;食堂、活动室、走廊都用发光天花板,白天由内装的荧光灯管和发光二极管提供蓝光成分较高的光线,傍晚以后主要提供暖色的卤素灯光。结果发现住院者白天变得很活跃,晚上睡眠效果大为改善,人造白日光线以一种动态过程的形式明显提高了居住者的舒适感。进一步的调研指出,采用智能光照系统不仅可减少护理人员的夜间工作量和老人服安眠药的现象,而且还能减慢老年迟钝的进展。
用于四壁的光照方案是照明技术的重大突破,用发光镶板组成的大面积照明系统通过模拟太阳升起的氛围,代替闹钟使人自然、温柔地“软醒”。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制为制造更大面积的多色发光系统创造了条件,今后室内的照明将来自于窗帘或房屋正面。丹麦和瑞典的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用来发光的所谓电化电池,这种电池可打印到几米长的塑料带上,而塑料带的应用就非常灵活和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