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润岁所熟悉的各种调味料都试过了,还有什么别的更合适的调味料呢?他左思右想,寝食难安。一日,他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妹夫沈福安,是山东路一家中药铺的采购员,懂得药材里各味香辛料性能,不妨找他来出出点子。沈福安果然提供了一些香辛料来供他做试验,对他很有帮助。
为了抢时间,在充满浓烈番茄汁气味的工场里,陈润岁他们三个操作工围住那口锅,就像在围攻一个“堡垒”。各种配料方案试了又试,日夜苦干,绞尽脑汁。很快就到了大热天,火炉边,他们汗流浃背,眼睛都熬红了,实在累了就轮流休息一会,然后继续向“堡垒”冲击。
一次次失败,他们没有气馁,互相鼓励,继续奋战。善于钻研的陈润岁自然成了“领头羊”。这些日子里,他尝过的番茄“沙司”太多,什么味道都有,最后竟弄得反胃了,一尝就恶心作呕。
然而,成功的到来,往往就在不知不觉间。那天,他们又做出了一锅。三个人因尝味道太多,舌头都已经麻木了,就把自制的番茄沙司和美国台尔蒙牌的番茄沙司放在一起给周围的邻居们尝。这次邻居们品尝后都说:“味道不错嘛,两种一样好吃。”这时,这些满面烟火色、一身茄汁味的男子汉不由得一阵狂喜,热泪盈眶,激动地大呼:“我们成功了!”
石永锡老板和陈润岁还到航海青年会西餐部,将自制的番茄沙司灌入美国台尔蒙沙司空瓶里,端给外国水手们吃。当他们问:“这沙司味道如何?”那些吃得津津有味的外国水手们都跷起大拇指连连称赞:“OK!OK!”
番茄沙司试制成功后,陈润岁他们再接再厉,又先后试制成功了辣酱油、果酱等辅佐食品,和青豆、刀豆等瓶装食品,一举打破了洋货的一统天下。老板们仿佛已看到了滚滚而来的利润,于是一致决定:投资办厂!
1931年10月,上海梅林罐头食品厂诞生了!陈润岁很赞同以“梅林”二字为公司命名,取其“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象征着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那时罐头业在上海刚刚起步,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梅林厂正、副经理各一名已经确定,但一时物色不到合适的厂长人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股东们决定先设两个技师职位干起来再说,其中第一个便是陈润岁。
陈润岁从西菜厨师一下子当上了罐头食品厂的技师,深感自己本钱不足:学历太低,经验缺乏,在罐头食品生产方面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于是他像过去争取当大厨那样,勤奋好学,努力学管理,刻苦钻研罐头食品生产技术。他懂得“勤能补拙”的道理,样样事情自己来,凡事亲力亲为的作风几乎贯穿了他在梅林厂的全部生涯。
新工厂开工后,瓶装番茄沙司、罐头肉类、青豆、刀豆等陆续进入市场。各西餐馆试用梅林产品者渐多,销路有了拓展。
沪上西菜商对生产罐头食品也开始产生了兴趣,于是陆续向梅林厂投资。从梅林厂开张至当年年底,资本总额已达2万元。
正当梅林厂开局顺利,股东们和厂领导踌躇满志,准备扩大生产时,“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了。战争期间,长江流域和京沪沿线各业萧条,西菜业一落千丈。梅林厂产品积压,经营停顿。与此同时,陈润岁在虹口瑞康里的住宅被日军强行征用,造成他一家流离失所。为此,陈润岁恨透了日本鬼子。厂里停工,陈润岁却没有闲着。他和同事们埋头钻研,试着将各种原料以合适配方制炼入罐。为取得经验,多种外国罐头食品成了他们分析研究的“样板”,一一予以仿制。
尊重洋专家 实现机械化
1932年8月,战事平复之后,梅林厂决定重振旗鼓,陈润岁升任厂长。梅林厂扩大招股,新加盟的几名股东,资产都比较殷实。其中有一位股东名叫冯义祥,浦东南汇人,经营着上海美国总会西餐部和逸园西餐部,又兼大华、新华两家舞厅经理,更是实力雄厚。
新股东们看到石库门作工厂,地盘狭小,难以施展,生产设备又相当简陋,工人大都是手工操作。于是,他们建议梅林厂应当扩建。
梅林厂董事会同意了扩建厂房的建议,先后购进虹桥路地段14亩土地,开工建厂。同时,向社会招聘懂得现代技术的食品加工人才。
这时,冯义祥介绍了一位白俄食品专家西切勒来到梅林厂。陈润岁厂长陪同西切勒参观了工厂。在狭窄的工场里,西切勒见工人用手工搓番茄成浆,便告诉陈润岁,外国早已有打浆机,效率可大大提高。西切勒又见工人在加工各种蔬菜水果,又说国外有各种专门机器,豌豆有剥豆机,橘子有切橘机,剥玉米粒等则有六谷机……
西切勒答应尽力帮助陈厂长。
后来,陈润岁和西切勒相处久了,渐渐了解了他的身世。西切勒是立陶宛人,曾留学美国,专门学习罐头食品制造。他最爱美食,曾尝遍欧美各国美食佳肴。他孤身来到中国后,因他的专业知识很少有用武之地,因此落魄潦倒,生活困难……
1933年初梅林厂增资后资本额达到5万元,同年4月新厂房落成,新机器陆续购进。7月上海梅林罐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组织架构齐全,下设工厂、事务所、总发行所等部门。至此,梅林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西切勒对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作了精心规划,布局得当。厂里建立了空罐车间、实罐车间、包装车间、冷气间。机器设备有德国立式锅炉、伊拉克马达、瑞士发电机、法国番茄车、美国六谷车,还购置了国产封听车、剪刀车等。公司本身后来也造出了切角车、青豆车、拣豆车、手板封口机,制罐设备基本配套,梅林厂可谓气象一新。西切勒建议必须严格抓好产品质量,努力按照国际标准生产罐头。对此,陈厂长完全接受。梅林新厂开工后,成功生产了一批国内消费者喜食的罐头,并按西切勒提供的配方,试制了适合西方人口味的各种罐头,顺利打入市场。
西切勒专业水平高,索取的报酬也高。他提出厂里每生产一只罐头,要拿七厘利润。尽管他要价不菲,但鉴于他的重要贡献,公司还是同意了他的要求。
1937年3月,梅林公司正式任命西切勒为工程师。这个白俄中年汉子很激动。当他在上海浪迹十多年,生活困苦潦倒,以为他的专业知识从此被埋没时,上海梅林厂重用了他。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西切勒病故,葬于上海卢家湾附近一处外国人墓地。
愤然举“金盾” 抵制舶来品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加快了侵华步伐。中国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在此形势下,梅林公司确立了经营宗旨:用“著名土产制造罐头食品,抵制舶来品,争取外汇”。陈润岁等领导都赞同将公司的注册商标设计成一个金盾,决心让产品像“金盾”那样抵制东洋货等舶来品在国内市场泛滥。他们认为,虽然目前中国许多工业产品尚不能与洋货匹敌,但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地都有许多名菜,花样多、味道美,一向享誉世界。倘若择其精华炼制入罐,难道不能与舶来品争个高低,甚至战而胜之?于是,全公司上下拧成一股绳,开始了“著名土产制造罐头食品”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