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平均期望寿命已超过国际平均的67岁,上海则更是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这些数字终究是人口平均值,我们个人如何,心中无数。今年3月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提出了预测50岁以上的人近10年的死亡率,可供参考。
这是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专家从1998年开始的研究,原来是预测4年的“死亡率指数”,以后发现可扩展到预测10年,所以又发表此文。方法是用12项简单的指标打分,凭分数高低预测50岁以上的人近10年死亡的可能性。有人译为“生命指数”,实际上就是活到2023年的可能性有多少。
这12个项目是:(1)男性得2分;(2)不论男女,60-64岁1分,65-69岁2分,70-74岁3分,75-79岁4分,80-84岁5分,≥85岁7分;(3)近来仍吸烟;(4)患过癌症(皮肤癌除外);(5)慢性肺部疾病;(6)心力衰竭;(7)洗澡困难;(8)因健康或记忆问题,不能管理金钱;(9)难以行走数个街口;(3)-(9)各得2分;(10)糖尿病;(11)难以推或拉动大型物件,如沉重的椅子;(12)体质指数(BMI)<25公斤/平方米;(10)-(12)各得1分。总分越少,活到2023年的可能性越大。
有些项目在我国要变动,如亚洲人BMI正常值比西方人要低。此外,遗传、环境、医疗条件、经济情况及饮食生活习惯等不同,结果也可能不同,但至少可作参考。
此“生命指数”最坏的情况是最高26分,不能活到2023年的可能性是95%。最低0分者不能到2023年的可能性仅2.8%。统计结果各打分在原文有一表格,如1分为4%,3分为9.1%,5分为21%,7分为40%,9分62%,11分81%,≥14分为95%。
他们提出的指数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根据循证医学的统计来定的。而且经过19710人分2批统计10年中的死亡率作为验证。例如得3分者预测为9.1%,2次实际验证都是10%;得10分者为71%,验证都是70%;≥14分者95%,验证各为96%及93%,等等。
研究者的目的是为了让医师了解各个病人的预期寿命,对选择各种筛查及治疗的利与弊可有所考虑。例如预期寿命长者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要更严格,肠癌、子宫颈癌等预防性筛查要更积极。预期寿命不多者对某些损伤性、时久才见效又费时费钱的筛查可略而不作。如前列腺癌的PSA筛查可不做,因即使有前列腺癌也不会在短期内损害人体生命。
我们50岁以上的人都可算出此指数,但不论得分高低,都要正确对待,因此指数不是铁定的。尤其是分数高者要乐观,不要因此而终日提心吊胆、灰心丧气,而要与医师商讨如何积极处理目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