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小学时学习成绩不错,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老师都说这男孩挺懂事的,不似其他同龄孩子那么调皮,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小升初时,因为住的是学区房,再加上曾经得过几个奖,顺利进入了当地有名的学校。进入初中后的达达变得沉默寡言,晚上回家经常坐在书桌前发呆,学习成绩也不断下降,原来挺不错的数学还在测验中差点开了红灯。对爸爸妈妈关心的询问也是不理不睬,原来经常展露的活泼开朗的笑容消失了,成天愁眉紧锁,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莫非在学校出了什么事情?受到了什么打击?妈妈特地去学校找老师打听,老师也没发现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说这孩子好像压力很大,不快乐,学习也缺乏动力。眼看着儿子垂头丧气的模样,问也问不出什么,妈妈真是愁坏了。正当妈妈一筹莫展之际,达达突然主动提出,想找个心理咨询师谈谈。于是,妈妈急切地带着儿子来到了工作室。
面对着这个主动寻求帮助的男孩,咨询师知道,这孩子内心有着渴望改变的强烈愿望,这正是咨询取得成功的优势因素。咨询从帮助达达学会为自己的情绪打分开始。虽然达达说不出自己为什么会经常情绪低落,而且有种痛苦却无力改变的沉沦感,咨询师却敏锐地发现,是达达对发生在自己身边小事的悲观解释风格造成了他的沮丧、抑郁。
现代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利格曼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人们对事物有悲观和乐观两种解释风格,而造成很多孩子和成年人抑郁的根源在于对事物悲观的解释风格。悲观的人将坏事看成是永久的、普遍的、内在的,好事看成是暂时的,特殊的,外在的,所以他们始终有着无力改变和掌握自己命运的沮丧,这种沮丧感造成了他们无法摆脱的抑郁心境,对他们的人生造成毁灭性的影响。马丁认为,孩子的悲观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直接从现实得来的。悲观是一种真实的理论,孩子从父母、教师以及大众传播那里学到,然后再传给其他儿童。因此,对家长来说,当你批评孩子或者当着孩子的面批评你自己时,必须十分谨慎,因为你在塑造孩子自责的解释风格。
咨询中发现,达达的妈妈习惯于经常后悔、自责和内疚,虽然她并没有对儿子特别严厉,但儿子从妈妈身上学到了不断的自我攻击,当学习遇到困难或人际关系遇到些小问题时,自责让达达越来越沮丧、抑郁,渐渐失去了快乐的情绪和学习的动力。
好在解释风格既然是后天习得的,那它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改变。我们对达达进行了一系列积极心理学方式的训练,达达的状态有了很大改善。
吴亦君 亦君工作室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互动博客:http://blog.sina.com.cn/wwu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