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这是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历史性事件
为了理顺第二代核潜艇发展思路,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刘华清就曾主持召开发展规划座谈会。对于第二代核潜艇研制,有关方面围绕核动力研制存在三大争议:是否采用新堆型?功率如何选择?堆舱布置采用何种方式?潜基弹道导弹研制,有关弹、艇、筒的匹配问题,更成为协调统一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瓶颈。
面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僵持局面,刘华清审时度势的科学态度、统揽全局的协调艺术和胆略超凡的人格魅力,赢得各路权威专家的拥戴与服膺,所有争议与歧见终于在谈笑间灰飞烟灭。有感于第二代核潜艇研制马拉松式的协调大战,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在出席座谈会时,曾以诙谐的口吻形容道:“现在是‘张飞战马超’,互不服输赢,挑灯夜战,战不下来,还要刘备下来打躬作揖(指刘华清)。”
往事成追忆。如今,中国核潜艇一个时代结束了。面向未来,面向新世纪,中国核潜艇如何继往开来、再铸辉煌?刘华清将自己的设想向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作了详细报告。江泽民当即决定:亲自前往视察。
1990年4月7日,江泽民主席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国防部长秦基伟的陪同下,来到海军某试验基地和核潜艇造船厂。下午4时许,在检阅核潜艇、驱逐舰和护卫舰部队后,海军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汇报了核潜艇工程进展过程,提出了新一代核潜艇研制生产的建议。核潜艇制造厂也如实报告了工厂面临的困境,希望海军继续订货,以免陷入后继无艇、生产断线的危机。
听完三方汇报,刘华清心里沉甸甸的。早在1987年3月底,他就曾建言军委总部要重视核潜艇科研生产队伍的保持问题。“最近我到核潜艇制造厂去看了一下,感到问题很严重。”他向专程到海军听取装备发展规划意见的总参装备部部长贺鹏飞直言,“60年代为发展核潜艇,国家花了很大力量,把它搞起来了,造了两型多艘核潜艇,还造了常规潜艇和其他舰船。在钱少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科研、生产队伍,发展技术要有一个政策。如果都散了,以后再搞就很难啦!至少是几个关键的设备厂,如蒸发器、交换器、冷凝器、大马力离合器等生产厂,要想办法维持。外国像这样的厂,国家都是采取特殊措施予以保护和维持的。”
然而,机缘造化,命运难测。令刘华清没有想到的是,保持核潜艇科研生产不断线的历史重任又压在了自己的肩头。
“核潜艇从这条完了以后就已经断线。”面对现实,刘华清不无忧虑地说,“实际上,现在的配套厂都已经断线了。这个问题怎么办?始终没有想到很好的办法。如果国家一年能给海军几个亿采购费,那么再搞个两三条是可以的,七八年的时间就不会断线。否则,如果停产了,实在太可惜。”
“停产会涉及最早配套的2000多家工厂,现在主要是抓关键的200多个厂。”刘华清神色严峻,“设想一下,如果核潜艇制造总厂的工人都不造核潜艇而去干别的,配套设备厂都不生产配件而去干别的,专业科研院所都不研究核潜艇而去干什么电站、捣鼓一些石油大罐子,那么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放走了,今后一旦需要会怎么样?”“核潜艇不能断线!”刘华清话音刚落,江泽民当场拍板。
“核潜艇断档是不行的,要加码,要很好地宣传这个事。”江泽民侧身面对刘华清,语带幽默地笑着说,“我明白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嘛,你点一点我就知道了是什么意思,不能断档!”是日晚,江泽民欣然为核潜艇部队挥毫题词:“加强核潜艇部队建设,壮我国威,壮我军威。”
1991年6月中旬,海军召开第三次核潜艇领导小组会议,决定核潜艇部队从10月1日起正式担负战备值班任务。海军的请示报告,经由总参谋部呈送到刘华清的案头。这是一个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刘华清心潮澎湃,激情难抑。30年,整整30年!从舰艇研究院院长到中央军委副主席,从第一张设计图纸到第一根钢铁龙骨,从第一道水下航迹到第一支具有第二次战略核打击作战能力的海上劲旅,他与核潜艇结下的传奇情缘,壮怀激烈,惊世罕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