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武宁路小学开设沪语社团鼓励孩子说上海话——~~~
武宁路小学开设沪语社团鼓励孩子说上海话——~~~
武宁路小学开设沪语社团鼓励孩子说上海话——~~~
武宁路小学开设沪语社团鼓励孩子说上海话——~~~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宁路小学开设沪语社团鼓励孩子说上海话——
讲话“洋泾浜”也应坚持说
马丹
  只会用上海话说自己名字,连“跳舞”也要请教老师。上周,武宁路小学的“上海闲话”社团正式开课。指导老师应琳发现,20多位学生,大多数孩子讲的上海闲话都是“洋泾浜”,而上海小囡的家乡话说得并不比新上海孩子好。

  家长支持开“沪语课”

  在武宁路小学,每位学生家长都收到了一份有关学校“566快乐活动日”的问卷调查,在对“希望增设的课程”一栏中,有四分之一的家长都提出希望学校能开设有关上海话的课程。应琳说,连不少新上海人父母也非常支持推出沪语课。“报名参加上海闲话社团的孩子半数以上都是新上海人。”

  二(5)班郭升祖籍江西。她说,是爸爸妈妈让她报名学上海话的,“他们让我学好了回家去教他们。”而郭升妈妈说,既然生活在这个城市,就应该去学学这个城市的语言,也能尽快融入这个城市生活。

  上海娃“一问三不知”

  “吾叫××,在××班读书,吾欢喜××。”社团第一堂课上,应琳让孩子们自由发挥,用沪语自我介绍,但孩子们的沪语水平比她想象的还要低。“三句话介绍完,基本上就不会讲了。有的孩子连简单的跳舞、读书都要来问我怎么说。”应琳说,现在的上海家庭里,通常只有爷爷奶奶辈才会说上海话,年轻父母也习惯于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没有合适的语言环境,孩子自然不会说了。”

  有些孩子担心自己的上海话不标准,会被别人笑话。但老师建议,哪怕开口说出“洋泾浜”,也要坚持说下去。“多练练,多说说,自然就会越来越顺嘴了。”

  家庭语言氛围很重要

  在“上海闲话”社团活动一个半小时里,应琳要求学生只能用上海话交流。下半学期,她可能会尝试带学生走出校园,学学沪语说唱,听听沪剧。应琳说,光靠一周一次、一个半小时的“上海闲话”社团,并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沪语环境。

  “但由于沪剧如今很‘失宠’。像我这样四十多岁爱听沪剧的已经非常少。”应琳说,由于沪剧、滑稽戏这些本土戏曲的观众很少,因此,不仅剧目很少,适合儿童观看的就更少,而电视、广播里的沪语节目有些又不适宜儿童观看,儿童沪语节目更是难觅踪影。“其实,家庭和社会的语言氛围更为重要。”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长三角
   第A25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04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6版:专版/教育周刊
   第B07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08版:招生留学/人才周刊
   第B09版:人才周刊/招生培训
   第B10版:招生移民/人才周刊
   第B11版:人才周刊/留学移民
   第B12版:留学移民/人才周刊
   第B13版: 人才周刊/留学招聘
   第B14版:人才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
   第B16版:车界车市 / 汽车周刊
讲话“洋泾浜”也应坚持说
图片新闻
传统文化还得“新瓶装新酒”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
新民晚报每周聚焦/教育周刊B02讲话“洋泾浜”也应坚持说 2013-04-10 2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