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支持开“沪语课”
在武宁路小学,每位学生家长都收到了一份有关学校“566快乐活动日”的问卷调查,在对“希望增设的课程”一栏中,有四分之一的家长都提出希望学校能开设有关上海话的课程。应琳说,连不少新上海人父母也非常支持推出沪语课。“报名参加上海闲话社团的孩子半数以上都是新上海人。”
二(5)班郭升祖籍江西。她说,是爸爸妈妈让她报名学上海话的,“他们让我学好了回家去教他们。”而郭升妈妈说,既然生活在这个城市,就应该去学学这个城市的语言,也能尽快融入这个城市生活。
上海娃“一问三不知”
“吾叫××,在××班读书,吾欢喜××。”社团第一堂课上,应琳让孩子们自由发挥,用沪语自我介绍,但孩子们的沪语水平比她想象的还要低。“三句话介绍完,基本上就不会讲了。有的孩子连简单的跳舞、读书都要来问我怎么说。”应琳说,现在的上海家庭里,通常只有爷爷奶奶辈才会说上海话,年轻父母也习惯于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没有合适的语言环境,孩子自然不会说了。”
有些孩子担心自己的上海话不标准,会被别人笑话。但老师建议,哪怕开口说出“洋泾浜”,也要坚持说下去。“多练练,多说说,自然就会越来越顺嘴了。”
家庭语言氛围很重要
在“上海闲话”社团活动一个半小时里,应琳要求学生只能用上海话交流。下半学期,她可能会尝试带学生走出校园,学学沪语说唱,听听沪剧。应琳说,光靠一周一次、一个半小时的“上海闲话”社团,并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沪语环境。
“但由于沪剧如今很‘失宠’。像我这样四十多岁爱听沪剧的已经非常少。”应琳说,由于沪剧、滑稽戏这些本土戏曲的观众很少,因此,不仅剧目很少,适合儿童观看的就更少,而电视、广播里的沪语节目有些又不适宜儿童观看,儿童沪语节目更是难觅踪影。“其实,家庭和社会的语言氛围更为重要。”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