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文化还得“新瓶装新酒”
马丹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上海话的背后是海派文化的鲜活表达——它是王安忆在《长恨歌》里描写的“流言传得飞快”的弄堂,也是王家沙里鲜得眉毛掉下来的蟹粉小笼,它更是上海人从小在电视里看到的滑稽王小毛。可本地小囡学上海话,不仅说得“洋泾浜”,甚至说得不及新上海人,这不禁令人为沪语的未来有些担忧。日渐式微的东西该如何传承?传统的东西该如何让人接受?真该弄点新瓶,装点新酒了。

  “太土了”、“好老派”,时常成为传统的代名词。刚推出“上海闲话”社团的武宁路小学就遇到了这样的瓶颈,想找一些沪剧、滑稽戏新戏,却苦觅无果。这些传统戏曲被年轻一辈认为是老人家才爱看的“老古董”。因为是“老古董”不受欢迎,推陈出新就慢下来,而新戏码越少,又不容易吸引年轻人。如此恶性循环自然就让这些上海本土的戏剧没落了,沪语自然也就又少了一个重要阵地。

  日前,普陀区发布了沪上首本“农耕文化”教育区域教材《漫游农耕园》,不失为一种“新瓶装新酒”的方式。不知道花生从哪里结出来,分不清小麦和韭菜……现在的独生子女除了学习都是家长“包办”,更别说与农植物、农耕活动亲密接触,甚至连80后的教师也对农业知识一无所知。这套《漫游农耕园》让人了解农耕文化,更通过有趣的故事来传授现代农业知识,教材的每个篇章都设有“知识宫”、“博览馆”、“创意园”和“实验田”等栏目,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教材主编孙英俊表示,其实现代农业早已不是传统概念中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不土了!

  马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长三角
   第A25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04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6版:专版/教育周刊
   第B07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08版:招生留学/人才周刊
   第B09版:人才周刊/招生培训
   第B10版:招生移民/人才周刊
   第B11版:人才周刊/留学移民
   第B12版:留学移民/人才周刊
   第B13版: 人才周刊/留学招聘
   第B14版:人才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
   第B16版:车界车市 / 汽车周刊
讲话“洋泾浜”也应坚持说
图片新闻
传统文化还得“新瓶装新酒”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
新民晚报每周聚焦/教育周刊B02传统文化还得“新瓶装新酒” 2013-04-10 2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