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土了”、“好老派”,时常成为传统的代名词。刚推出“上海闲话”社团的武宁路小学就遇到了这样的瓶颈,想找一些沪剧、滑稽戏新戏,却苦觅无果。这些传统戏曲被年轻一辈认为是老人家才爱看的“老古董”。因为是“老古董”不受欢迎,推陈出新就慢下来,而新戏码越少,又不容易吸引年轻人。如此恶性循环自然就让这些上海本土的戏剧没落了,沪语自然也就又少了一个重要阵地。
日前,普陀区发布了沪上首本“农耕文化”教育区域教材《漫游农耕园》,不失为一种“新瓶装新酒”的方式。不知道花生从哪里结出来,分不清小麦和韭菜……现在的独生子女除了学习都是家长“包办”,更别说与农植物、农耕活动亲密接触,甚至连80后的教师也对农业知识一无所知。这套《漫游农耕园》让人了解农耕文化,更通过有趣的故事来传授现代农业知识,教材的每个篇章都设有“知识宫”、“博览馆”、“创意园”和“实验田”等栏目,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教材主编孙英俊表示,其实现代农业早已不是传统概念中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不土了!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