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自招:你拿到几家“优惠券”?
从去年底考试,全国几大高校联盟的自主招生选拔就战火四起,而3月中下旬,沪上各中学也相继举行了高中自主招生选拔。长宁区一位高三学生无奈地说,为了拿到这张高考“优惠入场券”,他从去年暑假就开始准备笔试和面试。“父母总是鼓励我试一试,还带着我去和高几届的、曾参加过自主招生的学姐交流。但这种鼓励让我压力倍增。”
而此前,记者在几个著名的教育论坛上也发现,家长们最爱发帖问的是“谁拿到了四大名校的自主招生资格?”“考试撞车了,究竟该去哪家考试?”“最后通过了哪几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徐女士说,不上教育论坛信息太滞后,但上了论坛却更焦虑。“别人家的‘牛蛙’手里拿到的都是几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资格,我们却一无所有。”
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说,高校自主招生的“混战”给孩子和家长都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自招不仅在家长间形成了‘攀比风’。现在一些联盟采取的统一答卷形式,已经有点像小高考了。”
比加餐:家长会成了补课交流会
“你们补几门?”“你家的孩子最近成绩上升很快,在哪里补课?”毕业班的家长会变成了“补课交流会”。一位高三数学老师说,每次家长会之后,就会迎来一次补课“小高潮”,不仅家长们热衷于交流补课信息,校外机构也“消息灵通”。“只要有家长会,他们就会过来发传单。”
章先生说,现在外面补课的价格普遍是一节课两小时100元,如果是名师上课价格更高。“高三一年补下来花费不少,但既然别的孩子都在补课,不补不行啊。如果补了能成绩提高,花钱也值了。而且,没有拿到高校自主招生的‘优惠券’,‘裸考’更难,更要抓紧。”
长宁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郑云飞说,家长把注意力关注在孩子的成绩上,却很少问孩子真正想要什么。“他们觉得花钱就是尽心了,创造了自己认为好的条件,孩子就理所当然应该安心学习。有些父母虽然平时都故作镇定,经常说‘你只要尽力就行’,但言语时常会漏出几句‘某某小孩已考上国外某名牌大学了’、‘某某刚刚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之类的话。这些都会对考前本来就情绪敏感的考生产生负面影响。”郑云飞建议,家长不妨以平等的心态和考生交流,帮他找到自己的优劣势,千万要杜绝有攀比性质的话语。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