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极端兴趣主义者
徐震堮先生曾对自己的学生说:“就学习而言,我是杂乱无章的,只凭兴之所至,是极端的‘趣味主义’。八九岁时看到家中古籍诗书,就拿来乱翻,虽然不怎么理解,却发生了兴趣。读中学时,词学名家刘子庚先生担任我的语文老师,那时正好他要刻自己的词集,让我抄写。由此才真正知道什么叫词,于是便经常学习。中学时代我受子庚先生的影响最深。入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后,那时,吴雨僧先生在那里教西洋文学,使我的兴趣发生了转移,从此便爱上了外文书,我的翻译还受到他的称赞。我的读书和旁人不大一样,并不一定要从中学到一点什么,然后著书立说,博取声名。”徐先生说,他的看书习惯完全建筑在趣味上面,这样可以摆落尘羁,神游八极,将自己陶醉在一个与世俗不相接触却广大辽阔、趣味无穷的世界里。“我看书只是古今中外地乱翻,而且喜欢古代的超过近代的,喜欢外国的又超过中国的,就是因为它们与世俗离得更远。”
有幸拥有父母好榜样
程俊英先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诗经》研究的权威,有多种影响巨大的研究著作问世。在一次谈话中,程先生说,她的成长是与家庭的熏陶密不可分的。她的父亲其实是一个寒门子弟。因生活拮据,她母亲带着几个孩子住在外婆家,常受舅母的冷眼。因此,她从小就感受到寄人篱下的滋味。后来她父亲终于考中了进士,成了翰林,自立门户,并成为著名的学者,晚年瘫痪在床,以病弱之躯,历时九年,完成《论语集释》四十卷,征引书籍六百八十余种,堪称《论语》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她的母亲是清末福建女子师范学校第一届毕业生,也可说是中国第一代接受新式教育的女学生,虽然从小怀有大志,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却依然无法自立,只得将希望寄托在女儿的身上,以“尚志”二字教育、激励程俊英,并以此自警。童年的遭遇,父亲的榜样,母亲的希望,使程先生从小就树立了自强不息的信念。这种信念,从不曾在她身上消失过,日积月累,便成了一股顽强的学习与做学问的韧劲。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