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车软件
邵宁
  邵宁

  打车软件火了!

  摇一摇手机,出租车就来了。前一阵在北京出差,发现的哥用这种软件的特别多,手机里不断跳出叫车信息,不停地有语音提醒“某地有人要车”,还有的乘客留言加价5元、10元。昨天看媒体报道,北京已经有3万辆出租车的司机装上了这种打车软件,上海也有好几千。为了吸引的哥安装这种软件,软件公司还推出一定时期的话费返还,有的的哥仅话费每月就能赚三四百。在上海一家不起眼的路边小店,每天来安装软件的驾驶员有七八十个。

  几大出租公司都有完善的电调系统,而且强生、大众也新推出了自己的APP叫车软件,出租司机为什么还争着用外地软件公司的打车软件?不少司机说,加价和话费返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几大公司的电调和叫车软件一般只告诉司机出发地,而不显示乘客的目的地。他们觉得,出发地、目的地都心中有数,安排线路更方便,如果顺路,哪怕短差也愿意跑。另外一些小公司的驾驶员坦言:他们没有电调,平时“靠天吃饭”,空驶也比较多。

  市场上的打车软件其实有很大漏洞,5元、10元、20元的加价是怎么确定的,是否合法?另外,有黑车加入进来怎么办?驾驶员、乘客的个人信息会不会被泄露?

  出租行业是一种传统行业,而今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老革命”也遇上了“新问题”。就拿加价问题来说吧,业内人士指出,打车软件的加价其实是打了一个擦边球,目前的法规禁止出租车司机擅自加价,但没有也不能禁止乘客主动加价。可是,长此以往,市场将会被搞乱,看到没有加价的哥就不去,正常的扬招、电话叫车可能会变得困难。

  又如,乘客在高峰时间打车难,出租公司能否动动脑筋想想办法?还有,电调系统和自己的APP软件能否改进,将其他小公司的出租车也纳入其中?将乘客的目的地也告诉司机,为何不能尝试?

  打车软件来势汹汹,对于长期垄断的出租车行业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挑战。如果不及时应对,可能会引发新的危机。

  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长三角
   第A25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04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6版:专版/教育周刊
   第B07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08版:招生留学/人才周刊
   第B09版:人才周刊/招生培训
   第B10版:招生移民/人才周刊
   第B11版:人才周刊/留学移民
   第B12版:留学移民/人才周刊
   第B13版: 人才周刊/留学招聘
   第B14版:人才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
   第B16版:车界车市 / 汽车周刊
让干净的排行榜感召“大学梦”
打车软件
读懂过马路“神回复”
奔向高富帅?
看来你也该谢罪
预防冤案再现更需理性司法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打车软件 2013-04-10 2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