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4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诉
左妍
  左妍

  做社会新闻记者,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处理读者各种各样的投诉。不久前,我曾接到一位读者投诉,她在某知名健身机构办了一张会员卡,预付费万元,但离家最近的门店关了,客服承诺退款,却不了了之。

  “我一向对这家健身房很信赖,但耐心等了两个月还没动静,再打电话过去,却被人踢起了皮球。”她不得不选择投诉。

  也许是怕被曝光,对方得知媒体介入后迅速答应退款。当中还有个笑话,因为这家门店的会员中有人和她同名同姓,店方担心搞错,赶紧把重名者的钱也退了。想想就好笑。

  再说这位女读者,对于这样的结果,她只是被动地接受,并不满意,因为她并没有被倾听,也没有被尊重。如果没有舆论监督,对方或许无暇顾及,甚至是不屑顾及。即使最终拿到了全部退款,也不意味着就是圆满解决。而那家健身机构,也有损失,因为女读者可能会将这段经历告诉更多人。

  曾看过一个关于“投诉”的研究:大部分顾客虽然不满意,但不会投诉,他们只会选择离开,然后向熟人抱怨他们的愤怒。结果就是,企业流失潜在客户。而我总结遇到的投诉案例,发现除了“想要补偿”外,很大一部分投诉是因为“不想放弃你”。

  调查结论让我大跌眼镜:投诉的顾客和不投诉的顾客,谁更可能成为“回头客”?答案竟是前者。如果投诉得到了满意解决,事实证明顾客反而会比较忠诚。同时,他们还常常会提供一些宝贵的意见,指出不当之处,企业才有机会完善服务。

  不过,很多企业往往将被投诉视为可怕的事。要么无视顾客的投诉,要么直接跳到解决方案。在这种想法之下,即使问题解决了,顾客也可能在此过程中并未感受到歉意和重视。

  美国有一家汽车修理厂,服务宗旨很有意思,“先修理人,后修理车”。车坏了,心情非常不好,这时应该先关注人的心情,然后再关注汽车维修。

  投诉不是坏事,抱怨的顾客是好顾客,投诉等于企业第二次表现的机会。对待投诉,无论被证实还是没有被证实的,都不要先分清或推卸责任,而应表示道歉和慰问,这才最重要。

  因为,顾客投诉,唯一的原因是在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典型案例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市场之窗
   第B23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24版:家电/市场之窗
吃“公”何以能躲猫猫?
幼儿入园看早教证明或误导公众
投诉
父子生意经
游艇展折射着什么?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投诉 2013-04-16 2 2013年04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