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不吃绝非血糖管理
从表面上看,少吃不吃可以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但这样的做法并不可持续。首先饥饿感很难忍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次长期少吃会出现营养缺乏,特别是各种微量元素的缺乏,并导致身体肌肉消耗和肌肉萎缩,出现浑身乏力。必须提醒的是,如果一味少吃不吃而导致发生低血糖的话,对糖尿病患者造成的危害远大于高血糖。如果对肥胖型糖尿病施行更严格的低能量饮食,有可能诱发饥饿性酮症,对健康危害更大。
糖尿病的饮食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但是饮食管理不能靠单纯地少吃或不吃,而是要科学地吃。饮食应多样化,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注重均衡营养。
寻找饮食“临界点”
单纯依靠控制饮食会引起营养不良以及身体不适,故而,糖尿病患者希望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临界点”:既不会饿肚子而降低生活质量,又可以最大可能地控制血糖。
实际上,寻找这种饮食“临界点”的行为本身就是不可取的。寻找的过程难度极大,容易导致血糖大幅度波动,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比持续偏高更大,即使找到也很难长时间遵守。所以,糖尿病人应该根据要求计算每天所需能量,并补充身体每天所需的营养素。
不可依赖无糖食品
“只要不吃糖,多吃点没关系。”其实不然。比如,很多患者认为苏打饼干没有糖,其实,苏打饼干尤其是“低糖”或“无糖饼干”多吃无益。
近年来,“血糖生成指数”概念被引入了糖尿病营养治疗领域。血糖生成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食物升高餐后血糖的能力。食用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后,胃肠消化吸收快,容易引起快速血糖升高。相反,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消化吸收慢,不容易引起餐后血糖升高。总体而言,精制的谷类食物和土豆的血糖生成指数相对较高,饼干亦属此类。豆类和未加工的谷类(包括粗粮)等的血糖生成指数为中等。无淀粉的水果和蔬菜相对血糖生成指数较低。建议糖尿病人在选择食物时,应尽量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
最新治疗糖尿病的方案除了药物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外,同时需要进行医学营养治疗,该方案已获得美国糖尿病学会、美国内分泌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推荐。建议糖尿病人在使用药物和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补充糖尿病专用营养配方粉进行医学营养治疗,保证摄入均衡营养,保持血糖平稳,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因饮食控制带来的饥饿性酮症、肌无力和抑郁症等,提高2型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
邹大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本版图片 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