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球顶级学府
自从提出重建构想以来,印度学术界和政界精英为那烂陀大学勾勒了宏伟的蓝图,要把它打造成吸引全球顶级知识分子的高等学府,就像古代的那烂陀寺一样。
大学建在印度北部比哈尔邦,距离那烂陀寺遗址10公里。根据设计,大学中央将修建一个大型人工湖,湖畔坐落一座大圆顶图书馆,充分体现古代佛学理念,学校能源供给将充分利用太阳能。
印度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出任校长。他介绍说,学校已经在全球招募研究和执教学者,明年就将打开校门迎接第一批学生。目前学校仅有历史系和生态与环境系,今后将逐渐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发展人文学科、经济与管理学、亚洲融合、可持续发展和东方语言等科目。
阿玛蒂亚·森强调,那烂陀大学的治学方向是国际化和亚洲融合,会与美国耶鲁大学林学院、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历史系、韩国首尔大学和中国北京大学积极交流。
重建意义非同寻常
那烂陀寺最早建于公元5世纪,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大学,并逐渐成为亚洲高等学府翘楚。那烂陀在梵文中意为莲花给予者,而莲花在古印度象征知识。
那烂陀寺在鼎盛时期藏书900万卷,有教师2000人,吸引来自中国、日本、高丽等国的1万多名学生。这里的教学以佛教传统为中心,包括科学、哲学、文学、数学、逻辑学和医学等知识。中国僧人玄奘西天取经,就是在那烂陀寺求教佛法。
1193年突厥军队攻入印度,把那烂陀寺洗劫一空,放火烧毁了那里规模宏大的图书馆。那时候,牛津大学等西方高等学府才刚成规模。
因此重建那烂陀大学对印度相当重要,即使反对者也承认这个计划的象征意义非同寻常。印度驻老挝前外交官、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问题研究所访问学者苏克·穆尼说:“印度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这能显示印度不仅是亚洲的经济和军事存在,也是学术存在。”
资金不足进度滞后
重建计划令人激动,现实却让人沮丧,那烂陀大学的重建进展一直落后于计划。
早在2007年阿玛蒂亚·森就宣布,那烂陀大学将在2009年开始小规模运行。然而,印度国会直到2010年才正式批准重建计划。学校计划2014年招收第一批学生,但目前新校区只有一堵围墙。
资金不足是那烂陀大学迟迟不能建成的主要原因。印度政府为重建那烂陀大学拨地200公顷,但给整个计划的预算只有2亿美元,校方计划筹集10亿美元捐款。
即使资金充足,仍有不少学者怀疑那烂陀大学是否能吸引国际一流研究人员和学生。那烂陀大学所在的比哈尔邦是印度最贫穷偏远的地区之一,文盲率高居全国之首。这里甚至欠缺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只有大片农田和荒野,农民居住在覆盖着牛粪的土屋中。
即使阿玛蒂亚·森也担心那烂陀大学重建会遥遥无期。他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以前用了200年时间才建成那烂陀寺,希望这次不会用那么长时间。” 袁原
相关链接
亚洲各国家携手重建那烂陀大学
虽然是一所印度大学,但那烂陀大学可谓亚洲合作的产物。
早在2007年,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就在第三届东亚峰会上倡议亚洲各国携手重建那烂陀大学,新加坡、泰国和中国等国家对此积极响应。在2009年第四届东亚峰会上,各方发表了《东亚峰会关于重建那烂陀大学的联合新闻声明》。
2009年,新加坡设立东南亚研究院那烂陀研究中心,并举办相关国际研讨会,讨论在那烂陀设立国际大学的计划。目前,中国已为建设那烂陀大学捐助了100万美元,泰国也捐助了10万美元。新加坡负责学校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总计费用700万美元。此外,澳大利亚也表示愿意资助学校的生态和环境系。
学者认为,各国携手重建那烂陀大学能够增强亚洲的软实力。新加坡前外交部长、那烂陀国际顾问团团长杨荣文说,重建那烂陀大学意义重大,印度和东亚的“重逢”将是本世纪的重头戏。“这个项目令中国和印度联系更紧密,这是两个伟大的国家,代表东亚和南亚两种伟大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