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十二楼,高处未必寒。仿佛有什么牵引着,我不自觉地来到窗前。向下望,是华灯初上的景象,星星点点的橘黄缓缓地移动着;又抬头,纤细的、弯弯的下弦月就那样朦朦胧胧地在一片漆黑中发出淡淡的光来。
这座城,又在这时鲜活了起来。人声嘈杂中,间杂着刹车与鸣笛声,川流不息。摩登女郎拎着鲜亮的小包,高跟鞋在商场
的过道里踩出“噔噔”的声音;地铁站出口的楼梯间,传出吉他的“叮叮咚咚”,是一个正弹唱着的少年;人群中有一个飞快的身影,一个匆匆赶路的男人压低了帽子……这座城,没有人注意到,那轻盈的月亮,挂在深邃的天空,地上一片喧嚣,却保持着属于它的短暂安静。恍若两个毫不相干的世界,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感到柔和月光的照射。
游子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是家,想念家的时候,是最安静的时候,静了,月光就悄悄地照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心房上。于是,游子在城里抬头望望,是一轮忧愁的月亮。最忧不过中秋时。当整座城充满了从家家户户里传出的欢声笑语,被饭菜的腾腾热气环绕着,游子们只能孤独地站在窗边,望着那一轮圆月。想象着家人此时此刻在做什么,是不是也想着自己,泪水又怎么能不流出来。苏轼在与其胞弟六七年不见之后,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是啊,游子和亲人总是在同一轮圆月下,只要登上高楼,望着皎洁的月光,彼此深深地牵挂与思念,也就可以了。
那么轻轻的、幽幽的一袭月光,却如同有着巨大的魔力一般。每每在书桌前坐到深夜,总会有种支撑不住了的感觉,出去走走吧。小区里是安静的,我仰着头,透过楼房之间的空隙望向天空。因为黑,那轮月亮显得特别明亮。有风有云的天气,更是一幅清美的画面:天空的一角被月亮整个儿照亮,时不时飘过的一两片云朵让它显得有些神秘;风迎面吹来,清清爽爽,多么舒畅。一切不顺心就在这种感觉中消散了。回到书桌前写作,一下就有了思路,有了灵感。
想了那么多,仍伫立在窗前。月亮升得越发高了,照得越发亮了,它默默注视着的这座城不再那么喧嚣,那么鲜艳了。这座城将要进入梦乡。店铺一家家打烊了,人们钻进被窝了,我也该离开这扇窗了。剩下的,只有月亮,依旧望着、守着这座城。
是的,它还会守着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