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骁鸣(小敏)在上海土生土长,上世纪80年代末只身飞赴法兰西留学,历经语言的煎熬和艺术的磨砺,终在法国乃至海外的绘画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听闻新成立的上海书画善会,冯骁鸣欣然应允加入。
牢记赵无极教诲
采访冯骁鸣是在上海新天地朗廷酒店,酒店大堂挂着他的一张抽象油画《远看山有色》,遥远的地平线上隐约看到山峦,梦幻般的薄雾笼罩着山谷,东方的通透的墨韵配上西方的厚度的色彩效果,令画面看上去在自由呼吸,画家收放自如的灵动意蕴,把观者自然而然地引入到了一望无际、诗意绵绵的空灵境界。“可惜标题有些具象。”记者评论道,冯骁鸣坦言,标题是买家自己取的名字。近年来,他完成画作后一般用日期做标题,他坚持抽象画作取了名字,容易禁锢观者的思维。
在和记者见面前,他已经订了月底返法的机票。“这里(上海)有些‘心不定’,我要回去画画了,画家的社交越少越好。浮躁的作品一眼就会被看穿,经不起推敲。”乡音不改,冯骁鸣一口上海闲话里带着诚恳,他近年接触了不少大艺术家,他们兢兢业业,对物质没什么追求,一瓶红酒几块面包,可以一直待在画室里创作——冯骁鸣将其视为榜样。
言谈中,冯骁鸣有一说一,和他的画作价格一样挤干水分。早有耳闻他是法国艺术家协会的会员,兼任声名卓著的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Ecole Nationale Su Périeuredes Beaux-Artsde Paris)的客座教授,令人意外的是,他的说明“自褪光环”:“法国艺术家协会只是一个组织,称不上荣誉,主要为画家提供些税务及法律方面的咨询,偶尔组织慈善拍卖等;客座教授我做了3年,现在辞去了教职,安心画画。”
在赵无极和朱德群两位法籍画家的交际圈中,冯骁鸣是出现频繁的少有的华人朋友。冯骁鸣在机缘巧合下熟识了赵无极先生,有一次他在巴黎办展(他俩同时应邀参加巴黎素描及水墨画沙龙),赵无极来看,冯骁鸣翻译出版了一本《道德经》法文版配他的绘画和书法作品集,赵无极忘记曾买过一本,又在现场买了一本请冯骁鸣签名。
冯骁鸣回忆,这两位大师级的画家对社会的看法犀利,但待人处事都非常低调。他记得,2005年赵无极在接待中国客人时说:“中国年轻人开始膨胀了,画画好的人很多了,山外有山。”赵无极生前对这位晚辈的画作也非常欣赏,冯骁鸣也牢记着这句教诲。
甘做中法交流使者
冯骁鸣的画作里,将东方的意境绘画完美地融入到了西方现代绘画中,把中国画的抽象空灵、与西洋画中的色彩运用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个人魅力的画风。冯骁鸣说,自己骨子里是中国画的线条和灵韵,而西方绘画对他最大的冲击是色彩,他在其中找回了被先辈失落了的色彩。法国评论界非常认可冯骁鸣这种“中西贯通”后的诗意,将他的画作归类于“抒情抽象意象绘画”。
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兼策展人亨利·佩里尔博士(Dr.Henry Perier)评论认为,“冯骁鸣近期的一些作品中,显现了他具有东西方双重的文化背景,并随着岁月交替,逐步展现出来这种独特的山水画风格,他的作品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域,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他钟爱的西方艺术大师的杰作中吸取营养,开创山水风景画的新篇章。”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教授阿巴姆·宾加斯(Abraham Pincas)说:“在他的绘画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具有传统意识的、娴熟的书法性的用笔,他暗示了艺术家的经历、素养和文化底蕴,给人带来一种天地相间和此处无人胜有人的美景。”
冯骁鸣曾出版了一本绘画和书法集,书法作品他选择了老子的《道德经》,还自己翻译、配画。此书在法国热销,连印6版,销量25000万册。法国弗朗马意翁出版社(F1am-marion)请他再用这样的形式出版绘画书法集,他自然想到了《石涛绘画语录》。冯骁鸣回上海买了所有版本,把石涛对绘画理解做成了精悍的小标题。“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大象无边”,经他翻译后,一些法国读者也热衷于琢磨东方智慧对绘画的哲学概括。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也曾写了亲笔信,祝贺冯骁鸣在中法艺术交流上的贡献,这让冯骁鸣也受到鼓舞。在担任客座教授时,他传授书法和绘画技巧的同时,也将东方的辩证和禅意教给学生。
如今,冯骁鸣也会受邀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出席一些重大的双边活动。明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了,法兰西艺术院前主席兼任终身院士、雕塑家安东尼·彭赛(Antoine Poncet)将联手冯骁鸣在中法两地举办一场盛大的双人展览。
珍惜“羽毛”甘愿自毁
对国内艺术圈的某些乱象,冯骁鸣看不明白看不顺眼,但也不点透,只是用一些法国的经历,委婉地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冯骁鸣告诉记者,全世界范围里,他作品的标价都差不多。从巴黎到台北、从香港到上海的价格都是接近的。冯骁鸣认为,全球化的时代里,统一的画价代表了画作的坚挺价值,随着信息交流更透明,这样“硬通货”的优势会更明显,这是对买家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据我了解,很多国内身价很高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含有水分,如果放到欧美的拍卖场,拍卖价格会跟中国拍卖场相去甚远,这不太正常。”
在冯骁鸣看来,中国画廊、拍卖行以及藏家对海外的西方画家还不太关心,这一点很可惜。另一方面,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当代中国艺术品很少———外国人幕后做局,将部分中国当代艺术炒成天价,钻了一时的空子。看清这点后,中国艺术家还是应该一门心思地投身创作。
有个台湾藏家从画册上看中冯骁鸣作品,求购其中一张,开价42万,冯骁鸣起初答应回国交易。临行前夜,他将这张抽象画取出,觉得画作一角有缺憾,说不清道不明又很刺眼。于是,他拿出画笔做些修整,画上几笔后发现,整张作品被毁了。于是,他将毁坏的作品拍了照片传给台湾藏家,遗憾地说明经过,中止交易。有人笑他太“执拗”,抽象作品多一笔少一笔谁在乎?更何况买家中意,成交价格也谈妥了。
“这件事情我至今不后悔。抽象艺术的要求非常严谨,我对所有的署名作品负责,艺术家要珍惜自己的羽毛。”
法国慈善拍卖画价略低
冯骁鸣在法期间曾参加过若干次慈善性质的拍卖,最近为2010年加勒比岛国海地地震的慈善活动捐赠了一张画。法国艺术家协会向艺术家们发送了信息,遵循自愿原则。征集画作后,通过专业拍卖行进行拍卖。程序和正规拍卖基本相同,资金的去向和使用都有明确的交代。“当时我签署了一个捐赠合同,内含有身份、地址等,这张画尺寸年份名称等细节,以及愿意出让的最低价格。”
法国慈善艺术拍卖的定价和中国相反,中国的慈善艺术拍卖的成交价格普遍高于该艺术家作品的平均价格,而在法国,一般要偏低,卖出高价的慈善拍品很少。原因有几个:一则慈善之举的目的是援助受灾者,艺术家会“自降身价”,以便让作品更容易卖掉。再者,慈善拍卖的广告宣传规模不如正常拍卖,投资不会很大。最后,艺术家通常不拿大幅作品,投入精力过多的作品一般不放在慈善拍台。
汶川地震的时候,冯骁鸣也捐赠给红十字会了,得到过一张捐赠证书。作为献出爱心的艺术家,总是希望拍卖善款的去向和用途更明确。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