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我的那份一起活下去。”这是日本影视中的热血台词,当一个人事业未竟或人快不行了,就会这样对他的小伙伴说。不用小津安二郎托付,山田洋次的《东京家族》(2013年)就连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1953年)的份一起活了下来,相隔60年,不但时间没有白白过去,而且活出了导演山田洋次自己的味道。《东京家族》,当然是部好电影。
《东京物语》拍摄的是战后的日本,《东京家族》拍摄的是“3·11”大地震后的日本,时代背景挪移了,故事仍旧在说爸爸妈妈去东京看望儿女的探亲之旅。山田洋次照搬了小津安二郎的大框架,以自己的口吻重述一遍,故事更新,温度也更高。
新片的变化首先是贴近时代。小津的电影开始于爸爸妈妈跪坐着收拾行李,而从第一场戏开始,山田就让一家人从榻榻米上站了起来:长子家里有了沙发,有了西式餐桌,长女来访时拉开餐椅坐下来。影片不再描画战后的日本,而是站着的日本。比之小津电影中的时代,交通工具进步了,生活样貌发生了改变,人的具体的烦恼也不同了——比方爸爸抱怨家乡没活力即使老人也很难忍耐,东京的交通费很高,次子的工作不稳定等等。但是故事的内核没有变,家庭仍然是家庭,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大体相同。山田同时关照着过去和现在两个时代,让《东京物语》成为在当下仍然活着的故事。
新旧版都是冷酷与暖意相交织的,但显然它们的浓度不同了。一般的看法是山田版更温暖,我当然赞同。虽然落实到爸爸的个人命运上,相比旧版,他骤然失去了妻子,并且对自己没有重视妻子之前的发病征兆感到愧疚,家乡也令他厌倦,但是,不以个人,而以家庭为一个考量单位来说,山田的家族享受到的暖意更多。小津影片里,次子在战场阵亡,原节子演遗孀纪子,无论是掩面哭还是温柔地笑,全都让人哀伤,看不到她有什么希望;而在山田影片里,虽也暗中铺设了“3·11”大地震,但家庭不但不损失次子,还收获了次子的女友,山田将她也命名为纪子,次子和女友两人代表了希望,山田在说:年轻人是好孩子。
这是山田的善意,拍过48部《寅次郎的故事》的山田一直是个喜爱展现光明面的导演。他在50岁之前就这样说:“确实,人也有冷酷的一面。……但是,除了这种冷酷之情外,人也有美的、善的一面。不过,我感到在当今的时代里,往往是美善之心遭到压抑,流露出来的都是些冷酷之情。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总想为好的一面增添些光明。看电影的观众也一定会有想看人物心灵美好、感情纯真、心地善良的强烈愿望吧。”他以此为信条,是和小津决然不同的。小津总是在说只能这样了,而山田却仿佛说没什么,有了一点光明,不那么好的生活也能过下去。
《东京物语》肯定是不朽的,经典电影越流传于世,越会好像是本金源源不断地存出利息,这是时间的礼遇。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东京家族》的价值?
我认为不应该把万事看成是比赛,判断输赢——唉,虽然确实有高下。假如《东京物语》是一栋很好的建筑,60年后山田洋次在它旁边另盖了一栋,和前者相映成趣。现在当人们登上其中任何一个屋顶,就能够眺望到另一栋,感受到电影之美,这就是山田洋次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