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0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玉芳:最后的长话接线员(1)
冯乔
  ◆冯乔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第一条长途电话线。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长途电话接线员,曾经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职业。20世纪90年代初,长途台的接线员完成了人工转接的历史使命。历经一百年,长途台接线员成了一个消失的职业。 

  白玉芳,满族,黑龙江双城人,创作有长篇小说《秋霄落雁女儿情》《神妻》,小说反映满族的历史和文化。她曾当过长途台接线员。1957年,她随军人父母来到广西,1969年她作为一名长途台接线员,进入桂林市邮电局工作。

  “根红苗正”的白玉芳不当兵了 

  “文革”时,当兵是无数青年的梦想,不能当兵的,也以拥有一套军装而自豪。然而,1969年的某一天,是军人的父亲告诉女兵白玉芳,准备让她做电话接线员。白玉芳没有思想准备,她从小在军营长大,没有走出军营的准备。父亲当时的话,白玉芳记忆犹新。 

  “父亲说,你干吗不去啊,军务处高处长的女儿,因为她父亲的家庭出身是富农还去不了呢。你这么好的条件,怎么能不去?”这令白玉芳好奇,不就是一个接电话的吗,有什么好稀罕的呀? 

  除了反应机敏、伶牙俐齿,当时对长途台接线员的第一个要求是“根红苗正”。白玉芳进了桂林长途台,进去上的第一课,就是对长途电话的认识。她认识到,这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职业很重要。“那个时候,中央政府的各个号令都是经我们一个一个长途电话去上通下达的。” 

  1969年3月21日,发生了一个接线员挂掉国家级紧急电话的事件。中苏珍宝岛战斗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试图通过高频通信装置与毛泽东、周恩来取得联系,电话接通中南海话务局,一个女值班员对柯西金的请求坚决回绝了,并在言辞上痛击了“苏修”。这使中苏高层失去了一次重要的对话机会。 

  长途电话,不为人知的奥秘 

  经历过物资短缺时代的人们,也同样经历过打电话的困难。一个电话少则拨一小时,然后是漫长的等待,等待接线员接通对方,这到底是为什么?白玉芳为我们揭开了奥秘。 

  首先是线路少。比如白玉芳所在的广西,柳州到广州方向的电话很难接,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许多年中,广西到广州的长途电话线路只有两条,这两条线路负载了整个通向广东省的电话。白玉芳报出一个等候电话,要等到广州的电话线路空,才能报过去,还要给对方找人时间。因此,在那个年代,出省的普通长途电话,接通时限是一个小时。这样,就出现了许多人在营业处排队等候打长途电话的情景。然而,即便等待多时打上了长途电话,仍然会有问题。 

  白玉芳回忆,她曾经为桂林龙胜县的一位女青年接过一个电话。这位女青年被公社推荐上大学,但是填表的时间已近截止日期。她希望在填表前,与自己在桂林的男朋友通上话。经过话务员的转接,女青年和她的男朋友通上了话。然而这个以美丽的梯田著称的地方,通信极为落后,现在的光纤电缆,那时是架在空中的铁线,铁线传输的声音很小,到了山区,声音更是小得像蚊子叫,无法听清对方的声音。女孩子在那边急哭了,没办法了,只能由接线员在中间传话。女青年说,我要去读大学了,你同意不同意?同意,我们就保持恋爱关系;不同意,咱们就拉倒了,但是,同意也要等三年。对方的答案是,我等你。接线员亲口传递了这美好的口信。 

  接线员有没有代码、暗号呢?有。白玉芳说,连毛主席诗词都用来做了密码,例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挂电话的时候,客户就说:“哎,我是建新旅社,密码,风、雨。”一个月一个字,月月换,为了保密,或避免有人盗用账号。 

  白玉芳最早从师傅那里学来的,是一个词——“流水”。 

  白玉芳:桂林到对方台一个八类流水。 

  记者:什么是流水? 

  白玉芳:把所有的长途电话都编成号,像流水一样地发出去,流水一样地接回来,就叫流水。 

  刚到桂林长途台工作时,对待桂林地区十一个县的对方局,白玉芳的态度是恭恭敬敬的,说话是中规中矩的。过了学徒阶段,对流水驾轻就熟了,就轻松了。 

  白玉芳:跟对方局熟了以后,给他们取了很多的外号。比如说,阳朔盛产柿子,就叫“柿子”:“哎,柿子,报个桂林到你八人流水,二号要你革委会找什么什么人通知。”荔浦芋头是很有名气的,荔浦是“芋头”:“芋头,报一个上海到你几人几人。”桂林十一个县,各有各的特产。 

  八类电话,是接线员的常识。一类,上空电话;二类,战急电话;三类,特种电话;四类,中央(地方)首长电话;五类,加急军政电话;六类,加急(普通)叫人电话;七类,军政电话;八类,普通叫人电话。最高的种类是上空电话,必须随要随接,还特地为之设置了警铃,电话一来,整个长途台都响铃。若遇到线路正在通话,接线员必须立即告诉通话人暂停,有重要电话要转。 

  1970年,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1970年春节过后,局里下达了一个重要通信任务通知,这个重要通信任务的呼号是战斗通波,落实到长途台,就是二类战急电话。一类电话是敌机临空,二类电话则是有紧急战斗任务。尽管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重要任务,但白玉芳她们被告知,这个电话接上以后,不能监听,要接到南宁台通知这个电话讲完了,接线员才能拆线。 

  在新中国电信史上,有一个闻名全国的突发事件,几地长途台的“接力”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就是曾被选进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1960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六,山西省平陆县丰南公路张沟段有六十一名民工发生食物中毒,急需抢救。由于没有特效药二巯基丙醇,民工们的生命危在旦夕。这一消息,由三类特种电话很短时间内传到外界,从平陆到运城,由运城到太原,从太原到北京,从北京到上海,历经各长途台的紧急接力,最终,这种特效药被找到,并被紧急空运到达平陆,及时挽救了六十一个民工的生命。在这个事件中,三类特种电话为重大疫病可以紧急拆下四类以下的任何电话,为其让路。

  还有一件事大家很好奇,作为接线员,是不是可以随时监听双方的通话呢? 

  尽管从接线员的工作纪律而言,监听是有特别规定的,但是,技术上说,这不是难事,因此才有接线员为龙胜女青年及其男友牵线搭桥的佳话。 

  在白玉芳的接线员生涯中,有一次特别的监听经历,发生于1982年。 

  一天,机房里突然响起了警铃,上空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接线员们都紧张起来,立即反应,立即接通,一时很忙乱。白玉芳她们问一个南宁长途台的接线员,你听听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位接线员告诉她们,是在找一架飞机。这时候,大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后来得知,这就是惨烈的阳朔空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白玉芳:最后的长话接线员(1)
绝响:永远的邓丽君
石库门酒店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B15白玉芳:最后的长话接线员(1) 2013-07-06 2 2013年07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