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周围的美好
据悉,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刘瑞琳建议朱赢椿将这些零碎的“写写画画”付梓出版的。“当时我觉得有些惊异,还提醒出版社,这些都是我的私人感受,出版会有风险。”但两年以来,《设计诗》销了1万多本。朱赢椿告诉记者,这些画面都是自己两三年里的灵感拾遗,而这些现代诗每一句都是自己写的。创作的地点通常是在火车、飞机上或出差时住的酒店里。因为是一个人无聊时的写写画画,所以风格很有旅途的感觉。“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愿面对很多恐惧、焦虑和不安。如果让自己的心慢下来,静下来,感受周围美好的东西,一定会慢慢得到回馈。”
“《设计诗》出版之后,我也收到过一些反馈,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大约三七开,这很正常。这类出版物是私人情感的表达,不是设计师的主业,不能当饭吃。所以我偶尔为之,不会计较别人的感受,只要自己开心就可以了。”记者还了解到,朱赢椿喜欢养一些小动物,长时间地观察它们,并以此进行创作。作品《蚁呓》《鼠述》《蜗牛慢吞吞》都是这样来的。
引起大家的探讨
从网络跟帖看,也有部分网友持反对意见或表示不太服气。@徐小狙贴出自己的作品若干并评价道:“这玩意就叫设计诗啊?我感觉粗通PS的人稍微动点脑子一天在家能做十来个。”该微博也引来了过万的转发。有人比较原作和跟帖后表示,形式可以模仿,但意境自有高下之分。
另有网友@阿骀指出,中国古人就玩过这种文字游戏,所谓“设计诗”其实就类似于宋代的“神智体”,或叫“迷像诗”。比较出名的是苏东坡的“长亭短景无心画,老大橫拖瘦竹笻,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小山峰。”用汉字书写的视觉变化,来图示诗文所描绘的景色。
朱赢椿告诉记者,他不太在意别人的创作,也不会去回应对他作品的优劣评价,但看到很多人来试笔、讨论,就觉得很有意思。“没有想到,《设计诗》在出版两年之后会被网友推衍成一种模式,视觉化地表达诗句,这恰如出版社的宣传口号:‘想象另一种可能’。”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