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前,高淳桠溪“生态之旅”被国际慢城联盟授予“国际慢城”称号,创中国第一且唯一。“慢城”非城,而是名为“生态之旅”的观光带,覆盖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蓝溪、瑶宕、桥李等6个行政村。
“慢城”很美,美到什么程度,记者精心摄制的视频(请用手机、平板电脑扫描二维码)可以告诉你答案。接下来的文字,将重点关注“慢城”居民。中国唯一“国际慢城”,到底是谁的?
游客在这里可以充分感受“慢生活”的魅力,但本地居民的生活,却并不慢。他们有的已抢先进入快车道,借“慢城”发展东风,忙着为他人的“慢”服务;有的还基本保持原先的缓慢节奏,但心里却很着急,也想尝尝“快”的滋味。
“慢城”,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故土;而“慢”,专属于外来客。
如果只是为游客服务,那和中国千千万万农家乐相比,有什么本质区别?和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慢城”,是一回事吗?或者,它只是一个规划合理、风景宜人的优秀乡村旅游项目。
听从蜗牛召唤,打工仔归心似箭
蓝溪村大山自然村,6月的一个工作日,早晨6时,天光大亮,杨三心母女俩都起床了。
20分钟内,杨三心忙着帮女儿芮颖刷牙、洗脸、梳头、整理书包,直到她坐到饭桌前,吃起热乎乎的蛋炒饭,自己才有空顾得上洗漱。芮颖读小学二年级,睡眼惺忪地勉强配合着,耳旁不时传来母亲的催促声:“抓紧时间,动作快点,校车要来了。”
芮颖吃完时,杨三心刚端起粥,来不及放碗,背起女儿的书包,一边喝粥,一边送她去上学。校车接送点就在村口,出家门步行两三分钟即到。
目送校车远去,她三步并作两步,快走回家,与丈夫芮国良迅速钻进去年买的一辆国产SUV,开车去10公里外的双牌石镇买菜。
一小时后满载而归,钱包瘪掉500多元,其中大多数菜,不是自给自足,专为招待游客。他们两年前在自家开办农家乐,先做餐饮,去年又添住宿功能,是村里装潢标准最高的一家。
店名“三星竹苑”,取老板娘芳名的谐音,也透露了老板希望向三星级宾馆靠拢的想法。春牛、建峰、雪春、建兵……自从获得中国唯一“国际慢城”称号后,村里开出了一茬又一茬农家乐,超过半数均以经营者的名字命名。这些老板的姓几乎一样,大山村200多户居民,大多数户主姓芮。古色古香的村民活动中心门脸上,高挂着“芮氏宗祠”的牌匾。
宗祠前,趴着一只蜗牛雕塑——典型的“慢城”标志。漫步桠溪“生态之旅”,路边、村口、广场上、特产店里,常能邂逅这个憨态可掬的形象。在大山村土生土长的芮国良,18岁离村,在外漂泊19年,直至37岁才携妻返乡,正是因为听从可爱蜗牛的召唤。
“从前,村里50岁甚至60岁以下的壮劳力全在外面打工,没人愿意留在家。”那时,村民们还不知“慢城”为何物,芮国良夫妻俩一同供职于南京市溧水区一家台资体育器材厂。离大山村30多公里,不算远,但他们和两个女儿都住在溧水,很少回村。
芮国良从一线工人做起,升至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年薪超过10万元,再加上妻子两三万元的年收入,一家四口小日子过得挺滋润。
在他乡生活安逸,全家早已习惯。要舍弃,不容易。所以当芮国良看到叔叔芮春牛迈出全村第一步时,他选择观望,“心里没底,真有城里人愿意来我们这穷乡下吃饭、旅游?”
“我‘快’,是为了让游客‘慢’”
2010年末,“春牛”等5家农家乐,在大山村里最早开门迎客,“三星竹苑”不在其中。
第一只螃蟹,谁都不敢轻易尝鲜。“当时刚评上‘慢城’,办农家乐有不少便利条件。”48岁的芮春牛回忆,政府出资扶持首批农家乐改善硬件。从室内装修,到买空调、冰箱,甚至小到一张桌子、一副碗筷,都不用村民掏腰包,每户能省下十多万元。
另一项政策是,高淳区指定了5家机关单位,对口帮扶农家乐,为期一年,需消费一定金额。“区发改委对口我家,常带客人光顾,一年消费几万元,帮了不少忙。”芮春牛说。
即便优惠多多,芮国良起初还是不愿意放下外地稳定的工作。没过多久,他改主意了。“叔叔告诉我,生意越来越好,政府会大力发展‘慢城’,是大山村的好机会。”芮国良说,“大家的想法都和我差不多,趁着上面有政策,赶紧回家,能盖新楼的盖新楼,能开新店的开新店。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2011年初,他和妻子一起辞职,义无反顾回乡。大女儿芮玲留在溧水读书,去年考上了南京的中专;小女儿芮颖则转学随父母回到家乡。
农家乐开张,芮国良的“慢城”生活进入快车道。3月底到5月初,油菜花开的时节,村里最热闹,芮老板最忙碌。特别是清明假期,快得叫人喘不过气——10间房天天客满,至少要提前一周预约;每天上百人用餐,屋内6桌坐满,院里再挤6桌;杨三心厨艺颇佳,平时只需妹妹杨捷搭把手便能应付,可到旺季,一天要买两次菜,厨房必须多请五六个帮手。芮春牛比侄子更忙,今年四五月,他家连续40天,每天接待至少200名游客吃饭。
“生活节奏肯定加快了,越忙越开心,客人直接决定收入,就怕不忙。”芮国良坦言,盈利有保障,但客源不稳定。油菜花季大忙,其他假期小忙,更多时间则空着。
工作日,村里难觅游客踪影。最近一段时间是淡季,芮老板却不愿享清闲。整个6月,都在家里干活——农家乐大门离路边稍远,他决定效仿村里一些同行的做法,请来木工队,在院内造一座小凉亭,再建一段长廊延伸至屋外。店门前移,游客更清凉,招牌更醒目。
除了支付五六万元工钱,芮国良还亲自上阵。采访那几天正赶上高温,户外接近40℃,他照样顶着烈日,每天爬上爬下,帮忙打下手,浑身晒得黝黑。
“过去在厂里比较轻松,工作压力小,现在我们‘快’一点,是为了让游客体验‘慢’。”芮国良对高淳区一个领导的话印象深刻:慢城不为高淳人准备,而是为经济发达地区快节奏人群准备的。
制图 董春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