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的85后男孩王敏来沪追梦,成为嘉定区民工子弟学校——朱桥学校的音乐老师。这一年,他在学校的支持下,从1000多名学生中选出60人,组建起一支“小候鸟”合唱团。
5年来,这支小小的农民工子弟合唱团,用甜美纯净的歌声和纯真灿烂的笑容,在嘉定区乃至上海多个社区、企事业单位,传递温暖的能量。
6月29日,“小候鸟”合唱团参加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艺术节合唱大赛嘉定区复赛暨2013年嘉定区“百姓大舞台”总决赛,乘着歌声的翅膀,孩子们在梦想的舞台上自信飞扬、充满灵气。
全校海选
走进朱桥学校音乐教室,首先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笑脸,他们正在排练《自由飞翔》:“我心中曾有过梦想,像海鸥一样翱翔。飞向天边飞向海洋,无忧无虑,无悲伤……”听我们说要拍照,小团员马上在第一排空出一个位子,一小女生对着正在指挥的王敏叫道:“王老师,快过来!”在孩子们嘻嘻哈哈摆出的各种造型中,王老师笑着和大家完成了合影。
“记得那次合唱团选团员,王老师可严肃了!”八(2)班的马晗寅对5年前的全校海选记忆犹新。当时全校同学以班级为单位,轮流到音乐教室试音。酷爱唱歌的她在试音时心咚咚乱跳,声音颤抖。一起试音的同班同学孙潇婷发现,唱完后,王老师如果说“你过去”,就是“待定”;如果说“你回去吧”,就是淘汰。“待定”的同学经再次试音,才选定“小候鸟”合唱团的最初阵容。
(下转A5版) (上接第1版)据副校长杨惠芳和艺术辅导员顾雪芳介绍,大家觉得由于父母工作原因,这些喜欢唱歌的孩子不得不跟随父母,辗转于家乡和打工城市,就像候鸟一样,于是,合唱团就有了如今这个名字——“小候鸟”。
秘密基地
“我喜欢唱歌,从小就喜欢。”合唱团领唱、七(3)班的陆晓辰落落大方地说。谁会想到,几年前她还是个一说话就脸红的小姑娘呢!刚上小学时,她和几个伙伴放学回家,想哼唱白天学过的歌曲,但看到有大人在,就不好意思唱了。“还好我们有秘密基地!”她和小伙伴住在朱桥的农村,家附近一条小径的转弯深处,有一座白色的小石桥,年岁久远,桥面斑驳。桥下河水潺潺,前方有大片竹林。在这个自然的隐蔽空间里,她和小伙伴放下羞涩,放声歌唱,一首接一首。
陷入回忆的陆晓辰,脸上泛出美丽的光华。她说,加入合唱团,每当表演或比赛兴奋的时候,儿时“秘密基地”的画面经常会浮现在脑海中。
皮肤黝黑的沈逸蓝,是团里为数不多的男生之一。初一的男生正处于变声期,他“艰难”地负担着合唱团高声部的重要任务。他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现在的流行歌曲电子音乐元素比较多,不够纯粹。”
“退休”团员
九(1)班的毕业生沈幼说,她至今难忘合唱团成为“黑马”夺得上海市百校风采擂台赛一等奖的经历。2010年12月,由王老师带领的“小候鸟”合唱团第一次参加市级比赛,在全市100余所学校中脱颖而出,闯进决赛。最终,“小候鸟”展翅高飞,荣获团体一等奖。
尽管已是3年前的事,沈幼每每回想起来,嘴角总会上扬,“这件事在我初中时代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从前的你或许默默无闻,从选入合唱团的那一刻起,你就可以星光熠熠地站上自己的舞台!”
放暑假了,合唱团的QQ群里热闹非凡——“被选入合唱队,要以合唱队为中心,积极参加训练。”“要把每次训练当作比赛,可以想象台下有万千观众”“演唱时要对着观众微笑,拿出最好的姿态”……句句叮咛,让带队老师王敏都为之动容:“‘小候鸟’的接力棒将一届届传递下去。”
梦想舞台
“孩子们唱歌的动机很单纯,不为考级、不为升学。”王敏说,从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孩子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出生在江西瑞金农村的王老师,怀着一颗热爱音乐的心,考入江西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报考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可惜没考上。大哭一场之后,他想到,可以做一名音乐老师继续自己的梦想:浇灌孩子们心里的音乐种子。
合唱团利用学生中午或放学的课余时间,每周集中训练三次,每次一个小时。音乐教室并不宽敞,夏天更是闷热难当。有时候为了赢得比赛,要长时间泡在教室内,练声,合唱;合唱,练声。每次晚上排练之后,王老师会骑着自行车,把住得最远的同学送回家。合唱团成立5年来,王老师发现,这些农村娃渐渐有了变化。团长顾铭菲说,合唱团里没有“我”,只有“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才能站上梦想的舞台;年龄最小的新团员沈可欣说,加入合唱团让她自信满满,所以有勇气在这学期末的升旗仪式上,当着全校1000多名师生的面,大声喊出自己的梦想——“我长大要当一名歌唱家,用自己的声音带给大家美的享受”;团员孙潇婷下了课就缠着王老师,和他探讨怎样填词和谱曲,师生联袂原创歌曲《青春forever》(青春到永远)……
“天空广阔从不寂寞,只为远方自由湛蓝的王国,勇敢的候鸟往南飞,跨过千山的重围。”这首《候鸟》道出了“小候鸟”的心声。虽然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会经历风雨,但合唱团的岁月会激励他们像候鸟一般万里迁徙而不畏艰难,向着梦想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