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建国 影视人,高级设计师,曾拜师中国剪影开山祖万籁鸣先生,从事剪影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30多年,多次出访海外表演,获得国内外媒体的高度评价。1990年,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剪影艺术自学丛书《剪影乐》。2006年起,独创中国主题剪影新样式,先后创作了中国古典文化剪影系列、上海弄堂游戏剪影系列和上海石库门风情剪影系列三大类型作品。
随着3D版《大闹天宫》在国内外热映,原创导演万籁鸣先生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尤其是对于新生代观众,他(她)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动画与先进科技的完美结合,更令新生代体验到了大师杰作的不朽魅力。
据了解,大多数观众知道万籁鸣和他的弟兄们,就是中国动画的创始人,或是创造孙悟空银幕形象的大导演,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万籁鸣先生,除了担任动画导演,还是一位装饰画家,漫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剪影艺术家。他曾凭借一手剪影绝技,开创出了现代中国多元文化中的艺术新样式。而我与万籁鸣大师从结识到拜学,均是因为剪影。
如果从辈分上说,万籁鸣先生应该是我老师的老师的老师,而恰巧是一偶然的机会,成就了我和万老的一段剪影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入电影厂工作不久的我,因为几次街边偶遇,观看了街头艺人剪影过程,就被深深吸引,以至后来每逢星期天或是节假日,我会专程去城隍庙等人流众多的集市,寻找剪影艺人,看他们表演。从喜欢到想学,是顺理成章的过程,然而,要从想学到学成却是个艰难的经历。当时的学习条件是,既没参考书,也没有学习班,更谈不上拜师。是万籁鸣大师在偶然的机会给我剪了一张影像,让我找到了学习剪影的方向,更因此找到了一位受益终生的恩师。当时,万老虽然已经退休在家,但对毕生从事的动画事业有着割舍不下的情缘,每逢单位有活动,或是春秋季里的晴朗日子,万老常常不请自来,拄着柺扙徒步从家来到单位看看问问,而当时的我也会隔段日子就盼着能与万老相遇。那时,单位收发室每周都能见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观众给万老的来信,我便常乘午休时间,把信件给万老送去,这样坚持了几年,万老和我也越发熟悉亲近了,我顺便把自己的习作拿去请万老点评。万老虽说是位大师,但为人处世非常谦和真诚。在艺术上,万老从不是一人独大,而是善于倾听,并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就这样,我的剪影技艺在实践讨教总结的循环后得以提高。万老是位年近百岁的艺术家,他的思想观念却始终能与社会同步,与时代接轨,他反对因循守旧,提倡出奇创新,鼓励后人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乐意见到一切新生事物,包括艺术创新。他豁达的胸襟,高屋建瓴的视野,勇于创新的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编纂《中国剪影》的需要,我把与万老生前交流了解到的剪影往事和珍贵历史资料都集中整理了一下,发现有三段传奇经历值得大家共赏。
万籁鸣(1900年1月18日-1997年10月7日),中国动画大师,中国漫画家,中国剪影艺术家。原名万嘉综,青年时代改名万籁鸣直至晚年。曾与胞兄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一起开创中国动画先河,被后人尊为中国动画之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其在《良友画报》开辟“良友人影”专栏,靠一把剪刀一张纸介绍中国文化名人,业内同行昵称他为神剪大万老。
学剪影之初
大万老学剪影始于偶然,却成于用心。上世纪二十年代,时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设计师的万籁鸣先生,在《申报》上读到了一篇戈公振访法游记和法国艺人为戈先生剪的剪影,于是萌动了探索剪影的冲动。万籁鸣自幼受到母亲剪纸和手影的影响,经过反复研究推敲,万籁鸣先生看出一些门道:虽然来自西方的剪影与中国民间剪纸在风格和手法上有很大差异,譬如中国民间剪纸比较偏重写意,手法上以程式化表现为主;而来自西方的剪影则侧重写实,讲究神形兼备,表现手法上追求个性化;但由于工具材料的相近,剪影和民间剪纸还是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据万老生前回忆,他的剪影始初,剪的是他最喜爱的动物——马。若干年后,万籁鸣运剪已得心应手。此时,原同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伍联德先生自己创办了时尚杂志《良友画报》,特邀万籁鸣先生担任美术编辑。万籁鸣先生把自己研究成熟的剪影技艺介绍给伍联德先生,伍联德先生以敏锐的市场眼光看好这种当时极为少见的艺术样式,二人一拍即合,《良友画报》特辟“良友人影”专栏,每期都刊登万籁鸣先生的剪影作品。
一次,电影明星胡蝶应邀来《良友画报》编辑部接受采访,万籁鸣先生正巧也在,拿出了剪和纸,一边和胡蝶聊着天,一边观察。不一会儿,一张神形俱佳的胡蝶剪影像剪成了。胡蝶见到自己的剪影,赞叹不已:“真好!真是神了!”马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此,凡是应邀到《良友画报》受访的名人,必定由万籁鸣先生剪一个剪影像,这成了不成文的规定。郎静山、叶灵风、施蛰存、袁牧之、梁得所、郑正秋、金焰、王人美、方雪鸪等文化界名人剪影先后出现在《良友画报》上。
为周恩来剪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良友画报》被迫停刊。万籁鸣先生和他的兄弟万古蟾、万超尘一起参加了抗日演剧队,奔赴武汉。在武汉的中国电影制片厂,万籁鸣先生和他的兄弟又是制作抗日动画片《抗战标语卡通》和《抗战歌辑》,又是创作抗日宣传漫画。其中,万籁鸣先生用浮雕样式创作的漫画开创了中国艺术领域的又一个第一。平时,应众多友人之请,万籁鸣先生给许多文艺界同仁剪过影。1938年春的一天上午,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先生和三厅厅长郭沫若先生一行来到中国电影制片厂,看望抗日演艺界人士。经演剧队长介绍,周恩来先生分别与万氏三兄弟握了手,并称赞他们为中国动画事业作出的贡献,令万氏兄弟感动不已。演剧队里有人提醒大万老可否给周恩来先生剪个影,于是,万籁鸣先生迅速返回宿舍取来剪刀和纸,一边聆听周恩来先生讲话,一边用心观察,开始运剪。万籁鸣先生是从额头部分往下剪的,当五官剪好,需要剪头发部分时,万籁鸣先生有些迟疑了。因为脱下军帽的周恩来先生当时留的是光头,可万籁鸣先生有自己的想法,觉得留着头发的周恩来形象更能体现伟人的儒雅风范。于是,他毅然决定给周恩来先生的剪影加上了头发。周恩来先生在看到自己剪影后赞不绝口。第二天,一篇名为《画家万籁鸣为周恩来先生剪影》的报道随同周恩来先生的剪影像便一起刊登在《抗战日报》上。
解放后,《抗战日报》改名为《武汉日报》。1978年,《武汉日报》社整理历史文档,发现了当年的这篇报道,重新将这篇报道的印影件寄给了在上海的万籁鸣先生。时隔四十年,早已退休在家的万籁鸣先生才见到了自己当年发表的剪影作品。
解放后,心有大爱的周恩来总理一直没有忘记抗战时期的那段缘。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电影界人士代表时,因为没见到万籁鸣先生身影,便关切地询问万超尘先生有关万籁鸣先生的近况,得知万籁鸣先生当时正因病在无锡休养,还特请万超尘先生转达问候。
给巴金剪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长期遭遇政治迫害的文艺界朋友找到万籁鸣先生,希望他能为自己呼吁,帮助解决落实政策。当时,万籁鸣先生听罢朋友的诉说,很是同情,于是请这位朋友以书面反映形式交给他。事后,万籁鸣先生又把这封申诉信转请文学大师巴金转呈市有关部门。事隔没多久,这位原本愁容满面的朋友再次登门,却已是满面春风,因为他的问题很快得以解决了。万籁鸣先生在高兴之余,更增添了对巴金先生的崇敬。因此,他把自己想用剪影去表现巴金大师的想法告诉了圈内朋友。1985年春,时年86岁高龄的万籁鸣先生在好友的安排下,专程去文学大师巴金家为巴金老人剪影。虽然因患帕金森症而导致双手颤抖的万籁鸣先生看似有些力不从心,但长期的艺术积累和娴熟的剪影技艺,还是令大万老克服了病困,剪出了神形俱佳的巴金剪影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当年,笔者曾向大万老询问给巴金老人剪影往事,万老告诉我,他内心中一直敬仰巴金老人的人品,喜欢他的作品,所以要用剪影这种最便捷的艺术样式去表达心中的夙愿。
1989年,笔者去华山医院看望因病住院的万籁鸣老师。得知我随身带着剪刀和纸,万老在与我一番交谈后,向我要了剪刀和纸,给同病室友剪了影,并即兴为我即将出版的新书《剪影乐》剪了马和狗。笔者至今珍藏着大师的手稿。每次见到这些作品,总会激起对万籁鸣老师的无尽思念。
虽说剪影至今还未被列入主流美术教育项目,只能作为民间流传的艺术品种存在。但在旅游景点和集市庙会均能见到剪影表演,成为最受欢迎和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艺术。正如神剪大万老所预言的,剪影既有良好的艺术亲和力,又有融合东西艺术的优势,应当由专人去深入研究,使之传承发展。如能植入中国文化,更能走向世界。
可以告慰万老的是,笔者正在把万老的期望付诸实践,努力探索中国主题剪影之路.结合艺术收藏概念的中国主题剪影电信珍藏卡已经面世;《中国剪影》国际版正在编纂中;中国主题剪影创作题材正在不断扩大深入,中国文化走出去会有新的艺术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