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炼,可能有人会觉得陌生,但在广告界,他却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曾获得“中国十大广告导演”、“十大创意总监”的殊荣,当年张建亚导演拍摄国产首部大规模使用CG合成的电影《紧急迫降》时,李炼就是该片的特效指导;同时他也是电视剧《红罂粟》、《红蜘蛛》的出品人。这次,李炼带着中国首部按好莱坞标准制作的原创3D动画电影出现在我们面前。谈起这部即将上映的《昆塔:盒子总动员》,导演李炼有说不完的话。
因爱电影投身广告
从小,李炼就喜欢动手。中学时代,他的唯一梦想是航模。他加入了专业航模队伍,先后进入了浙江省队和国家队,还参加过世界锦标赛,得过季军。
高中时,除了迷航模,李炼也爱电影。有时,他会做个“制片人”,写点电影故事,弄个卷轴,“放电影”给大家看。当时的他就和班主任老师打赌,说自己将来要拍电影。如今,20多年过去了,一次同学会时,李炼又和班主任说起当初打的赌,班主任早忘了。那一刻,李炼突然想明白了,这是对自己的承诺,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
从国家队退役后,李炼选择了和航模并无关联的摄影和编导专业进修,迈开向青春梦想致敬的步伐。1993年,27岁的李炼掏空所有口袋,在杭州租下一间高龄老屋创立了博采广告公司,他是总经理兼导演、广告创意、摄影,甚至后期特效制作。那时的他用3DS软件制作了一匹看起来像不锈钢材质的白马,还会在电视屏幕上仰脖子。这给当年的观众,甚至杭州广告业,都带来不小的反响。“当时电影还没完全开放,民营机构无法从事和电影相关的事。而和电影最相近的行业就是广告。唯一的差别是广告比较短。”
投身广告事业的20年中,李炼印象最深的就是为某饮用水品牌连续8年做的公益广告。“这一系列的广告创作,要求我们从真实中寻找素材。”李炼说,那些年他和他的团队,带着概念走遍了最穷困的地区,宁夏、江西、太行山、安徽、长白山、新疆……睡草铺、在农民家打地铺,“尽管条件艰苦,但每一次我们都被感动着。”李炼回忆。
纪实广告打动观众
技术越精湛,拍摄越多,李炼越发感觉“让作品拥有生命力的不是技术,而是情感”。于是,打动无数观众的“一分钱工程”的纪实纪录广告片诞生了。“那些山区小朋友都是真人真事,表现的也是他们日常生活,我希望把这种状态以影像的手法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公益事业。”对一个创意总监和导演而言,“一分钱”这样的个案实在太难得了。
2004年是“一分钱系列广告”的第四年。这次,李炼准备从面着手:一群需要帮助的孩子,充满了对运动的渴望,他以一个名叫“大脚”的孩子来表现普及运动的概念,他可能是先前那群孩子中的运动尖子,不仅渴望运动,更渴望为国争光,他也许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但自信、努力地向前跑,他相信他能跑得比别人快,因为他是村里跑得最快的人。
2004年4月25日,李炼和制片组开始了寻找“大脚”之旅。一架小型飞机载着他们,从杭州飞往宁夏,大地上的翠绿渐渐变得稀疏,慢慢地是满眼的黑黄。“一条深黑色的沟壑引起了我的注意,这里看不到一点水的痕迹。当我下飞机和接机的老同事见面后,我不得不接受现实,我们的母亲河断流了。”李炼回忆。怀着对黄河的丝丝忧伤,他们走在黄土与沙尘之间,寻找“大脚”和他的家园。两天去了5个学校,至少走过6遍黄河河床,李炼依然没找到心目中的“大脚”。
傍晚回到银川,老同事刘刚向李炼推荐了他的老岳丈家,离银川百公里的一处叫扁担沟的小村庄,那里还有所学校。趁天没黑,李炼决定去看个究竟。45分钟后,他们到了扁担沟,昔日的河道因久旱不雨,变成了一道道沟壑,沟壁像被刀削过似的,成群的燕子在河道壁上筑巢,密密麻麻地看了让人浑身直起鸡皮疙瘩。“渴”!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字。太好了,这就是李炼要找的原始欲望:“渴!渴望!”他要每一个画面都在说话。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炼一行就赶赴扁担沟黄沙湾中心学校,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大脚”。这个孩子那对招风大耳以及一头密不透风的黑发,让人过目不忘。
拍摄日,天公不作美,下了场两年未遇的大雨。第二天,沙尘暴来了。“只见漫天黄沙,摄影机玻璃滤色镜被颗颗黄沙打出一个个小坑。温度骤降,事先从宾馆里带出来准备擦汗用的毛巾,全部被我们裹在身上御寒,远看就像丐帮。”如果说两周前看景时感受的是“渴”,此行的感受则是“冷”。大家把塑料布套在身上,能想的御寒办法全部用上了。这时,所有人反而很兴奋,飞扬的黄沙、尘土里交织的汗水……这一年,广告《大脚》包揽了国内多个奖项,但令李炼最满意的是,人们谈论的不再是《大脚》用了什么特技,而是那个穿着破烂球鞋不断奔跑的男孩。
盒子世界孩子世界
2009年,李炼决定要做一个基于动漫的儿童品牌,它包含了电影、电视、图书、网络。在李炼看来,每个刚出生的小孩就是一个盒子,在成长中不断学习,不断往盒子里面装东西。“人为什么觉得不满足,是因为长大了。一个小盒子装满后,慢慢长大,发现之前装的东西变得很浅。人和盒子一样,必须打开才能和别人交流,才能装进不同的东西。”
“盒子世界”创作伊始,李炼的女儿刚好读小学四年级,正处于盒子世界的6到14岁的年龄群。作为创始人,李炼最重要的事,就是向女儿定期“汇报”工作。“几乎是第一时间,我把每个刚做完的东西给女儿看,她再给同学看。”李炼说,“主要是看孩子的接受程度和倾向性。”无论是抢眼的外表,还是好玩的游戏,甚至只是一小段开场白,都得经过孩子的“审批”。
“家长没时间管,把孩子交给学校。有时,学校教育又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独生子女缺乏沟通,孩子很多思维得不到锻炼。”李炼说,这些孩子介于“家长学校社会”,三管却又“三不管”,他们的孤独更来自于心理。盒子世界的创意,正是因新“孤独”一代而生。通过同龄人,化解很多孩子们心里的孤独感,他们和同龄人一起生活,用自己的思维说话,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演绎自己的故事,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在积聚了一定的人气后,李炼决定启动确立品牌的项目电影,开始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
昆塔制作国际标准
“不少孩子在讲出他梦想的时候,会得到家长或老师的不以为然和敷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梦想的自信心会渐渐消失。”李炼说,他希望通过这个电影,给孩子和家长传递一个信息,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应得到尊重,孩子的想象力是他们的超能力。
为了把《昆塔:盒子总动员》打造成一部能进入国际市场的动画电影,李炼连续三年到戛纳看海外的市场,看中国动画和别人的差距,“我觉得在那个过程中,心里的落差还挺大的。但那种落差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势能。”就这样,李炼决定做一部质量无限逼近好莱坞的动画电影。这三年里,他不断和海外买家、发行商们沟通,研究究竟怎样的角色才具备国际市场。
李炼说,其实在这个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是让团队相信,我们能做成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团队150多人,刚开始相信我能做成这件事的人不到3人,他们觉得逼近好莱坞肯定是吹牛。”李炼说,他感觉在整个过程中,提的每个要求或做的每次修改,都能感到所有人在和你掰手腕的痛苦。
然而,在做到7个月的时候,李炼把整个团队的人都请到观影室,他给大家放了完成的第一段影片。“我觉得这个影片放完后,所有人都不吭声了,我让大家给自己鼓掌。”
从那一天起,李炼的团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之后,李炼又碰到了新的问题,很难保持画面的质量,他再次面临一个抉择,要不要放弃,或者降低要求。“我觉得既然做了就不要放弃。”李炼鼓励自己,幸运的是,他得到了阿里云提供的6700台高性能计算机支撑,完成影片全部视效渲染工作,成为中国第一部运用云计算技术制作的国产3D动画。
8月2日,《昆塔:盒子总动员》将全国上映。这不仅是中国原创动画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巨制,也标志着中国动画云计算时代的全面到来。作为李炼多年的好友,周华健特地与李宗盛联手,打造了主题歌《不可能是不可能的事》,李炼也用自己的人生轨迹不断论证着:这只是一个开始,不可能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