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建筑师在中国,是个大问题。外国设计师如何融入当地文化,中国设计师长期充当城市高端设计市场的“答应”(清代的妃嫔品级中,答应地位最低)身份如何改变,决策者如何做到华山论剑之后再发“英雄帖”,而不是事未做,就定下“美国(欧洲)方案”,百姓如何学会欣赏城市艺术?这一切都需要灵魂跟上。
文化不可能国际化。正因为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是当地特有的,所有进入者都必须尊重、理解、融入并活化,那种观光几天,商谈一番,随后回去洋洋洒洒一大叠的设计图纸,最后大多只能一条路:设计成果将成为“粗暴的闯入者”,作品的魂没有附上城市的“体”,没有灵魂。
出资人不可见到洋人就烧香膜拜,延为上宾。随着国家开放程度越来越深,金发碧眼的进入者们也就鱼龙混杂起来,你必须擦亮眼睛、灵魂跟上,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伯乐,一鉴真假;当然,决策者更要做的是切不可把设计物当成金钱、权力的“图腾”。
中国设计师,要向马岩松学习。吃透西洋设计套路,乘着经济危机,花低廉的价格找了一批“洋打工”,他的50个同事,一半都是外国人,如今他们正在重庆、哈尔滨、北京等地忙碌着。我们设计师的设计技术和艺术并不神秘,入了殿堂,境界的造化还是在人。
中国老百姓当然是当地文化的最忠实的守候者和体验者,固然我们可以说百姓也应该提高艺术欣赏的品位,灵魂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可是,为何遭到调侃不是别他,偏偏是“小蛮腰”、“大裤衩”、“秋裤”、“孔方兄”几个?我看,即便欣赏力不够,老百姓还是能一眼看出这些家伙的粗暴乱入,严重挑战了百姓的审美底线。
英国建筑师大卫·奇珀菲尔德说:“一名具有创造性的建筑师就是能够通过建成的作品建议、促进并激励更好的世界观。”灵魂跟上,才能出高尚而美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