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合作 购物打开另一扇门】
目前正在港汇广场展出的“大学生艺术展”作品很是引人注目,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无不包含着年轻人对现实、对理想、对人生的思考。自动扶梯下来,你会被一个巨大的红色背影吸引,待看到正面,就会被这个包裹在红色线团中的女孩的样子给震撼:这是一张面对成长带来的冲击感到无助与迷茫的脸。在内街,还“行走”着几个仿佛怀揣心事、郁郁寡欢的人,让人不禁好奇他们在想什么。
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要在毕业之际找到一个适合的平台进行展示,以此提高知名度并不容易,初出茅庐的他们想要得到艺术馆或是画廊的赞助很难。因此,近些年开始悄然流行起商场艺术展出方式俨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不错的平台,同时,对商家来说,这样的形式同样是一次形象提升的好机会。
【早有先例 综合定位更需个性】
在香港,这样的商场与艺术的跨界合作早有先例。说到香港最大面积的购物中心海港城,许多人想到的是奢侈品店门口那排起的长队,其实海港城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美术馆”,经常会举办一些艺术展,比如最近正在展出的《梵高·盛夏》全球首展,利用最顶尖创新的技术,重现了梵高的名作。而香港K11在成立之时就提出了“打造全球首个购物艺术馆”的口号,上海的K11也延续了这样的定位。香港K11不仅会长期展示典藏的本土年轻艺术家的杰作,更通过各种艺术展览、演出,透过多种类型的多维空间,让大众在休闲或购物时,欣赏艺术作品及表演。这样以商业中心为原点,从而向更广泛的人群辐射艺术、传递文化,既让本地艺术家有更多与市民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对培养市民的艺术欣赏力也有推动作用,再者,这也能让年轻艺术家获得更多创作机会并发表作品,这就达到了艺术家、场地以及观众三者之间的良好循环与互动。
“购物艺术馆”这一概念对我们来说比较新鲜,因为内地商场的综合性定位还是以“商”为首,包括今年一登场就引起很多年轻人关注的“环球港”,同样以“商业、旅游、文化”三大中心功能的排序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以艺术为主打,正好迎合了对消费越来越挑剔的顾客,在商品消费发达的同时,精神消费显得更重要。
【切莫泛化 市民互动自觉文明】
在商场展示艺术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作品本身被代入全新的环境,让高高在上的艺术更贴近市民,多了互动和参与。不同于商场的日常装饰,港汇广场展示的每件大学生作品都有作者的介绍和作品理念的解释,让普通市民都能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做法比单纯让人自己瞎看瞎捉摸更值得推荐。
在上海正大广场,一场乐高积木作品展给市民带来了一场充满童趣的盛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看得津津有味。不过,像这样与参观者近距离接触的展示总难免让人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有些家长为了逗孩子,会让孩子去触碰一些展品;无独有偶,港汇展出的作品也常常被孩子甚至是一些成年人攀爬拍照,这样的“互动”和“接触”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考虑到这样的现象,商场的文化转型除了要有好的起点,也要兼顾对展品的保护。所谓的“距离产生美”有时也适用在艺术展示上,不是吗?尽管一些参观者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但是在越来越多这样的艺术亲民活动中,相信未来“喜爱艺术、尊重艺术、参与艺术”的全民艺术意识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的城市中。
伊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