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本次调价,家长和学校普遍表示欢迎。也有家长表示,希望调价能够为改进校服质量提供空间,而不仅仅成为涨价理由。
厂家:价低质量受限
总部位于南京的某校服品牌向本市70余所中小学提供校服,其中60%左右为公办学校。一名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单套校服定价不超过150元的标准已经使用多年。校服的成本除了原料、染料、人工成本外,还涉及到送至地方质监部门送检和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飞行检查”的费用。近年来,包括棉价在内的各项成本都在上涨,150元的限价令,确实令厂方和学校都颇感为难。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为争取客户,只能在各个环节偷工减料,对学生健康造成伤害。
“有些学校原本想在设计上更凸显学校特色,但因成本太高而放弃,也有一些学校只能放弃冬装。”这名负责人说。在他看来,本次调价应该能得到家长认可。对上海市场做的调研显示,“安全,美观,让孩子穿出自信”,是上海家长对校服最普遍的要求。
校方:不会仓促涨价
虽然酷暑难耐,但这两天,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家委会的几名成员已经为了新学期校服考察了3家厂家,希望找到产品质量、设计理念和学校办学理念最为相符的一家,再通过校园网和告知单向全体家长公布校服和定价标准。
“校服定价标准提高,让学校的操作空间增大了,可以更多倾听并满足家长的想法。”实验东校校长王玮航说。校务办主任康老师介绍,学校始终将校服选择权交给家委会,并成立相应的管理小组,作为厂家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康老师认为,虽然市教委调高了校服的定价标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涨价,对此校方会非常慎重。“校服一旦涨价,就必须在质量上、款式上有明显提升,才能真正体现涨价的意义。”康老师强调。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相关链接
今年3月,上海市公布《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若干意见》,从采购、定价、送检等流程对校服管理做出规定。
根据文件要求,各中小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与家长委员会共同商定本校学生是否穿着校服;校服具体价格由学校在充分听取家委会意见后与校服生产企业合同约定,并按照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据实收取,不得加收其他任何费用;各中小学校应当主动将校服抽样送检,检验合格后,才可发放给学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