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片怪象 让人困惑
好口碑的片子难觅踪影,差口碑的烂片排片占优,已成为当下电影放映市场的一种怪象。《小时代2》上映前一天,《青春派》导演刘杰就在微博上暗示,将被挤压排片。果不其然,此后口碑颇佳的《青春派》的排片从10%左右降至3%左右,而《小时代2》首日却拿下35%的排片。同样的怪象在端午小长假期间已上演过,“大烂片”《富春山居图》一片独大,同期上映的口碑影片《逆光飞翔》排片量最低时仅为1.69%,个别影院则排在10时或23时等无效场次放映。《逆光飞翔》监制、著名导演王家卫质疑道:“是观众在选择电影,还是影院在替观众选择电影?”与《逆光飞翔》有着类似遭遇的还有《光辉岁月》,制片方因不足3%的排片量,不仅和发行方光线传媒闹翻,还主动通过微博发出公告,要求全国各大影院暂停放映自己的影片。
行政控制 区别对待
记者获悉,现在电影排片基本都是由影院自主决定的,相关业务人员会根据院线提供的每月排片表,结合影片的内容、档期、宣传、质量和口碑提前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在影片上映前3至4天排片。上海博纳银兴影城经理陈庆奕坦言,目前多家民营电影公司旗下有自己的院线或影院,比如万达、星美、华谊、博纳等等,自家公司出品的电影在自家影院自然会受“优待”。“因为院线参与投资或发行的现象越来越多,一些院线会对自己旗下的影院有排映要求,有些院线则会直接指挥、控制影院排片,这些外力对影片排映场次会有绝对的影响。”
另据知情人透露,中影和华夏两大从事进口片引进的公司背后的力量也不容小觑。不少院线为了保证进口片的放映拷贝,与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遇到这两家公司发行、出品的影片时都会有所“照顾”。
尊重观众 顺应市场
不少专家认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面前,影院排片还是要按照市场规律操作。纵观8月份的4份排片表,因为影片太多,原本应该有1个月左右档期的新片,很多刚放映了一个星期就有了新的竞争对手,更有不少小片只能在院线“一日游”。此外,还有一些片子的上映日期一调再调,硬要插进节假日才罢休。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是违反放映规定的,无论是中小成本影片还是备受关注的大片,影院应该根据市场反映和口碑适时调整排片。陈庆奕说,过多地受制于外界因素对影院长期经营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观众的选择权无形中被剥夺了。院线人士高军认为,中国影市还需要进一步成熟和健全。如今市场利益分配格局仍不平衡,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影院等各方之间的关系和职能区分不够清晰,最终反映到排片上,就难免有不规范操作的时候。
本报记者 张艺